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日本畫的傳統著色材料與中國的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30 09:30:53 | 文章來源: 中國書畫名家

    日本繪畫,特別是傳統的日本畫,是以古代中國繪畫為原型,在日本獲得固有的發展,在世界繪畫史上佔有獨特的位置。經過千百年漫長歲月的培植而醇化了的日本繪畫,其形成的基本條件是與日本的自然環境、對外的文化環境,民族性、宗教、社會構造等有很深的淵源。日本人的造型感覺左右了日本畫色彩表現,是由著色材料的技法衍生而來的。

東方繪畫在傳統上都非常看重色彩艷麗而且不易褪色的天然礦石研製的礦物顏料。雖然以天然礦石為原材料的帶顆粒礦物色與人工化學合成的微粒子的西洋顏料相比較,無論是色彩的種類,還是鮮明度與著色性都不如西洋顏料,但是,自古以來礦物色就作為主體的著色材料,直到今天還是以此做為日本繪畫的正統著色顏料而被非常重視,其原因就是輕視人工,看重天然的東方繪畫的內在精神。作為礦物色的唯一黏結劑的動物膠,巧妙地將礦物色的各顆粒粘接,及由粗粒子本身構造而産生的礦物色特有的發色效果,是油畫顏料等西方顏料難以達到的一種表現效果,這正和日本人的色彩感覺相吻合、相諧調,也正是日本繪畫形成自身特點的一個基礎。

另外,傳統日本畫中,由於能做礦物色的天然礦石種類的有限,為了彌補色相的不足,沿襲古代中國繪畫的傳統,也使用微粒子的土質礦物色和古代中國發明的黑色及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傳播而來的人造顏色,還利用動、植物體的色素製成的有機顏料,以及西歐的沉澱色料與金屬化合物顏料。

關於日本畫傳統的著色材料與技法的研究在日本繪畫史及文化保存、修復領域中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在此,就傳統著色材料的種類和名稱的時代變遷做簡單的介紹,目的是想讓中國人看一下,用礦物色繪製的作品是否就是日本畫?礦物色的真正物主應該是誰?

日本的史書中記載著日本畫不是産生於日本本土固有的繪畫形式,而是由中國傳來。日本北九州地區分佈著原始時代後期的古墓,其中就有受中國影響的幾何學紋樣、武器、動物、人物等為主題的著色壁畫,這是原始繪畫,簡單而幼稚,還談不上成熟的繪畫技法。

中國真正的繪畫技法的傳入是隨著佛教的東傳。做為日本畫原型的古代中國繪畫是在東漢(後漢)時代(西元25-220年)迅速地發展起來,這可由當時的古墓中描繪的壁畫和出土的帛畫得以證實。它們用色用線的方法與東漢時代的繪畫,用墨線畫輪廓,用色平鋪色彩的方法一樣。東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繪畫的材料和技法繼續發展,進入隋唐後,西方(希臘和羅馬)的人造顏料被引進,新的材料技法與中國的傳統技法相融合,形成和確立了卓越的中國繪畫表現技法,而後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繪畫的原型。在中國漢末三國時代《魏志·東夷傳》中記載,“以紺青五十匹,鉛丹五十斤”由中國送給日本,由此可知在漢代,印染與制丹已由中國傳至日本。

在中國,非常古老的時代就進行了與藥材相關的礦物研究,這之中有不少是作為繪畫的著色材料。中國吳、晉時代的著作《神農本草經(吳晉本草)》一書中,可看到用以繪畫的礦物色的記錄:丹砂、空青、白青、獸青、扁青、雄黃、雌黃、石灰、鉛丹、粉錫、岱赭、白堊等等。在經由了南北朝時代、唐、五代、宋各時期繪製而成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關於使用顏色材料的記載,與日本同時期所使用的著色材料幾乎一樣,可歸納為煙炱、高嶺土、赭石、石青、石綠、硃砂、鉛粉、鉛丹、靛青、榿黃、紅花(胭脂)、黃土(土黃)、石黃、藤黃、白堊、金、銀等。

古代中國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在漢代末期傳到朝鮮半島北部昌盛的高句麗,6世紀後期隨著佛教傳到日本,當時的日本對佛教歡迎之至,正處飛鳥時代的朝廷、豪族們爭相引入佛教文化,佛教寺院的技術者,製作佛像的佛師們、畫佛畫的繪師們從各地匯集而來,在日本進行從事佛教繪畫,飛鳥時代的繪畫樣式和技法深受朝鮮半島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迅猛發展的隋、唐,正是日本的白鳳、天平時代,兩國交流昌盛,特別是唐代樣式的材料、技法的引入使得日本繪畫有了飛躍性的發展。現在被稱為日本畫的傳統繪畫的材料與技法的基礎,基本是在天平時代即中國的唐代時期就已奠定。

奈良時代的古書中有關於當時繪畫、雕刻所用的著色材料的記載。硃砂(朱沙)、丹、煙子(煙紫)、大煙子、丹(鉛丹)、紫土、金青、紺青、容青、白青、藍花、清代(青黛)、綠青、白綠、雌黃、同黃(銅黃)、黃土、胡粉、白土、墨、金、金泥、金箔、銀箔等色料名,其中同黃(銅黃)與藤黃在日語發音中是諧音,所以應是同一種材料。

平安時代時期,中國文獻中《和名類聚抄》、《本草和名》等百科全書的書籍中,各種著色材料名的記載內容與奈良時代的名稱大體相似,可以説明用的是同樣的著色材料。關於鐮倉時代的繪畫和著色材料相關的文獻很少,不能很確切地知道,但據現在殘留下來的鐮倉時代的繪畫材料的調查來看,鐮倉時代也是沿續平安時代的著色材料。室町時代出現了用貝殼製作白色的技術,貝殼胡粉成為主要的白色材料。

江戶時代,特別是到了中後期,因繪(隔扇繪畫)等的流行、描畫技法的發達,進行了礦物色的改良,將礦物色分出粗細顆粒,隨著粗細的變化而産生色彩的明度變化。其實同一種礦石,經粉碎,根據粒度分出三個色相等級粗細的製作方法中國古代就已使用,在中國的明、清時代已將石青、石綠分出三至四個粗細不等深淺不一的顏色來使用,江戶時期的繪畫是沿襲明清的礦物色改良而來的。由於細顆粒容易描繪的原因,繪盛行的江戶中後期,還是以細顆粒的礦物色為主要著色材料。

明治以後,受西歐繪畫的影響,人造顏料多少開始被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畫的著色材料,一直是以天然礦物色為中心的傳統著色材料。但是戰後,由於優質天然礦物色的原石不足,傳統的著色材料價高,天然礦物色的替代品人造礦物色—新岩被開發,與天然礦物色一起並用。新岩是由陶瓷器的釉料和七寶燒的著色材料(著色硝子質)啟發而開發出來的人造礦物色。它也與天然礦物色一樣,分出1 18個粗細不同,有深淺變化的顆粒來使用。新岩因其特殊的製造也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只是色相比天然色浮躁。現代日本畫也混合使用西洋繪畫顏料,如油畫、水粉、水彩、丙烯等色,還有一種用白色礦石染色而成的“合成礦物色”,因合成只是表層的顏色著染,其穩定性與耐久性有待於時間的考證,一般不提倡使用這種廉價人造色。

從日本傳統著色材料的歷史之中可以看出用礦物色進行繪畫創作的方法其根源是屬於中國的,從本書第一章介紹的中國礦物色繪畫的發展史中更可清楚地看到,最早的中國繪畫是有色彩的繪畫;中國畫歷史中更長的部分都是運用礦物色繪畫的歷史,在宣紙上進行墨分五色、洗盡鉛華的水墨繪畫形式是唐宋以後才得以興盛的。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眾多名畫、壁畫都是以礦物色為主要著色材料的繪畫,所以中國畫應是“筆彩”與“筆墨”的共同體。材料無國界,只要是中國的畫家,用的是中國的紙和顏料,具有中國的藝術精神和中國繪畫的基本要義,他的作品就應是中國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