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余光中談畢加索:善變成就了大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3 09:34:30 | 文章來源: 《新民週刊》

立體主義是怎麼來的?

畢加索在20歲左右去了法國,最後索性定居在巴黎。那個階段可稱之為“藍色時期”,畫的大半都是下層階級,窮困的夫妻、孩子、流浪漢、不得意的人物。這個時候他是受了多米的影響也受了普魯斯的影響。這個時期過了以後就到了他的第二個時期叫“玫瑰時期”。

在這個時期,他的畫已經擺脫了猶豫的深深淺淺的顏色而變成了粉紅色。粉紅色表現生命有起色,表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比較可愛,比較亮麗。西方文字包括英文“ROSE”,玫瑰的形容詞就表示美好的意思。這個“玫瑰紅時期”畫的是什麼呢,也還沒有畫到中産階級,畫的是賣藝人家,馬戲團的小丑、馬戲團的空中飛人等等。就是馬戲團這個大家庭裏面的代表人物。

第三個時期是“原始時期”。畢加索在這個時期受到很多非洲藝術因素的影響。他最先看到是在法國的南部,就是在康城阿蒙特卡羅那一帶法國東南部沿地中海,離地中海還有一小段路。所以他當時有一個代表作叫亞威農的少女》,這些姑娘們是黑人。還有,畢加索注意到了非洲平面的面具,還有非洲某個地方的雕塑。把這些加起來,他把歐洲文化原始化,畫出臉譜一樣的非洲人的面貌,這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從這個時候起就已經擺脫了歐洲比較傳統的橫向畫的一些行為的傳統。第四個時期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叫“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的立體畫是將一個立體的物體或者人體分成很多很多面,而這些面同時出現在畫布的平面上面,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把世界整個拆開來看的,這個當然也是受了他的前輩、法國畫家塞尚的影響。

塞尚説,我們不光注意光的作用,不光注意色彩,也要注意本身物體的結構,要有一個節奏的感覺。所以從塞尚起把顏色推到次要的程度,把物體的重量感、體積感作為繪畫的用心所在。這種看法到了畢加索的時候,索性把整個世界打破了,每樣東西都變成一塊一塊的,這個時候叫做“分析的立體主義”。等把世界拆散以後,覺得夠散了,這個世界已經可以改造了,於是再拼攏來就變成了“複合的、綜合的立體主義”。這個時候就看出樣子來了,看得出物體的樣子來了。

就是這個變化,把整個世界解構了以後又再把它重新拼裝,這樣兩次一來一往,西方的畫就在畢加索的手裏有了一個極大的革命。所以從畢加索起,後來的畫派,包括“未來主義”,很多很多主義,還有抽象主義等,很多畫派都是從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裏面重新得到昇華。如果大家看過夏加爾的畫《我和我的村莊》,一個碼頭三角形,碼頭裏面還有馬,這些人物都是幾何構圖,或是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一個菱形,諸如此類,一個畫裏面有幾何圖案的感覺。很多人的活動都在幾何圖中進進出出來表現。所以畢加索既承先也啟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