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與觀念》引領進入西方藝術"歷史現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9 11:20:55 | 文章來源: http://publish.dbw.cn

《藝術與觀念》:(美)威廉·弗萊明、瑪麗·馬利安著,宋協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美國學者威廉·弗萊明和瑪麗·馬利安的代表作《藝術與觀念》,自1955年首次出版以來,印了10版,是目前美國800余所高校採用的教科書。我認為,對於中國專業藝術教育來説,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著作。

弗萊明是一位通才式的學者,特別在哲學、音樂學和歷史學領域的造詣精深;但是,他並沒有把這部150余萬字的《藝術與觀念》寫成西方藝術編年史,而是著力揭示和闡述在2000多年的西方藝術史中,藝術形式、藝術觀念和時代精神是怎樣在藝術家這個交匯點上互動的。閱讀《藝術與觀念》,我們會被引領進入到西方藝術的“歷史現場”。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位中國波普畫家的言論,他無端否定“靈感”和“激情”,並認為:“凡高是比較接近動物的藝術家。……作為人,凡高是失敗的,人們看他更像看動物,像凡高那樣的激情我是不齒的。”與此人的看法相反,從西方藝術的觀念史中,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凡高。比如在《藝術與觀念》中,弗萊明是在西方繪畫從印象主義向後印象主義轉向的藝術觀念變革的關鍵點上來解讀凡高。他認為印象派畫家對二維現象世界的直觀表現,是以有意識地排斥繪畫對心理深層和情感意蘊的探索和表現為代價的,這既導致了畫家的內心不安,也導致了觀眾的不滿。凡高、高更和塞尚所開創的後印象主義繪畫,正是要釋放被印象派禁錮的繪畫語言表現力,推動印象主義繪畫“從追尋瞬間感覺經驗進入對深層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探索領域”。在弗萊明看來,凡高“以一個中世紀聖者的激情投向藝術”,他在《星夜》中“表徵了他同無際宇宙的一種神秘結合”。

在那些現代心靈的孤獨和狂亂的語境中,我們更深刻地感觸和理解凡高繪畫中扭曲的景物和厚重色彩所構成的時代意蘊。凡高的獨特意義正在於他把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實現為一個在現代生命體驗中的孤獨靈魂的激情自白。他的自白具有現代人類的象徵意義。如果把“凡高的激情”理解為“接近於動物的表現”,只能説這樣的理解是沒有懂得凡高所承擔的現代藝術精神。

在《藝術與觀念》中,弗萊明對晚近出現的波普藝術作了非常精彩的闡釋。他把波普藝術定義為新達達主義藝術,並且揭示了兩者之間既繼承又變異的關係,認為早期的達達主義是一種嚴肅的運動,而新達達主義者卻陶醉於毫無意義的喧鬧中。為此,弗萊明特別揭示了波普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屈從和遊戲心態。

可以説,波普藝術接過了現代主義的反諷形式,但並沒有保持現代主義的批判立場。因此,波普藝術家在把藝術變成生活、生活變成遊戲的雙向轉換中,不僅消解了藝術精神的理想維度,而且以其全面的遊戲心態把“藝術”變成了諂媚和誇耀式的繁榮和商品消費的娛樂工具。因此弗萊明指出:“他們(波普藝術家)缺乏的是他們先輩們那種憤世嫉俗的情懷,因為波普藝術和新達達主義都是在接受現代物質主義的前提下和來自大眾傳媒的洪水般的商業物質養育下的産物。”

中國的一些新生代波普畫家,就是在這種消費主義立場上尋找到了他們的“藝術立足點”,也正是在這樣的藝術背景下,才會出現拒斥“激情”和“靈感”,並且把“凡高那樣的激情”視作“接近動物”的表現的言行。

這也許暴露了當代我國專業藝術教育的一個誤區,即偏重藝術技能的培訓,輕視藝術精神的教育。

如果我們要切實培養具有藝術精神的藝術家,我們的專業教育就要培養學生懂得藝術的觀念及其演變,從而培養他們對於藝術的歷史感和歷史視野。這樣,他們不僅會對藝術的歷史予以應有的敬重,而且會在對藝術觀念的歷史運動中具備一個藝術家的寬闊胸襟和藝術判斷力。惟其如此,我們才可能期望真正的藝術大師于未來。在此意義上,弗萊明的《藝術與觀念》是一部開拓門徑之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