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能不能培養大師?已經不止一次討論過這個問題。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也有人堅持這是大學的責任。我的觀點屬於後者。藝術院校能不能培養大師,這個提法似乎不太準確。大學在社會整體構架中的功能是教育,是人才培養。既乎如此,培養大師藝術領域裏最高水準的專業人才,責無旁貸就是大學的責任。誠然,世界藝術史上有很多大師沒有經過藝術院校訓練(當然經過藝術院校訓練後來成為大師的也是代不乏人),但這絕不意味著一個社會的教育、人才培養職能部門,可以心安理得地説,培養大師不是大學的責任。由此對不能培養最高專業水準人才的大學教育體制、教學模式等一切安之若素,毫無反省之心。
在近代專業高等教育機構産生以前,大師可能都是師徒相授的作坊式職業訓練培育的,也可能是學無師授,高智慧的人完全靠自學和自我摸索而探驪得珠,掌握了藝術深層規律,以至在藝術上登峰造極開宗立派。但是有了專業教育機構之後,如果多數的大師産生都與專業藝術教育無關,那説明這些教育一定有問題。
要尋找大學、藝術院校為什麼培養不了大師,有一個思路也許有助於我們撥開重重迷霧。説起來其實也不複雜只要我們分析一下怎樣才算得上大師、大師有什麼特點、他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再盤點一下我們的藝術教育,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什麼,在需求和提供之間,存在哪些錯位、缺失,那麼我們就不難找到問題癥結所在了。
什麼樣的人才算大師?大師應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大師的標準簡單地説就是三條:一是高超的技術。技術上的簡單或低水準,跟高水準的藝術或大師無緣。二是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其實就是獨創性,你的高超的技術必須是原創的而不是抄襲的。三是能夠為大家所共用。實際上是指你的具有高超技術的獨創性沒有偏離基於人類理性和長期審美實踐形成的審美共同性,不是脫離人類審美規律的閉門臆造。
如上所述,大師應該具有的特質,第一是技術水準高超。有高超的技術不一定是大師,但大師必須具有高超的技術。第二,所謂大師,必須是原創的藝術技術、方法、樣式的創造者,而不是已有高超技術的模倣者、承繼者。第三,大師的高超藝技、獨創性既是充分個性化的,又是和規律相吻合的,包含普遍共性,具有普適意義。在此基礎上,它在行業內外,形成廣泛影響,為社會廣泛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