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班21名學生畢業之時,也是他們踏上鄉村支教征程的日子,當劉春柳同學站在教學實踐先鋒大樓講臺上時,竟未語凝噎。
2006年9月16日,她和其他20名貧困學子懷揣夢想走進了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班,沒有花自家一分錢,就接受了系統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四年前,我們是藝術大門之外的懵懂學子,現如今,已經琴棋書畫無所不會。”劉春柳説,“明天起,我們將心懷感恩奔赴各地,擔負起為人師表的重任,幫助更多的農村孩子圓藝術之夢。”
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通過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為鄉村培養藝術火種,被遼寧省委宣傳部領導稱為“善莫大焉”的好事。在未來的10年時間裏,一批批接受過免費藝術教育的莘莘學子,像一粒粒火種,將陸續撒遍全省各地,點燃偏遠鄉村藝術教育的星星之火。
讓藝術走向大眾
藝術本來起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如今卻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
隨著藝考熱的持續升溫,藝術成了最燒錢的教育。一路飆升的學費雜費,讓許多農村孩子在藝術院校面前望而卻步;而大批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又不願意到農村任教。如此“損不足而奉有餘”的“馬太效應”,使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陷入惡性迴圈,城鄉之間的藝術教育鴻溝越來越大。藝術教育對於那些出身於寒門的農村孩子來説,是畫在紙上的餅,懸在空中的夢。
經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評審通過的“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曾對遼、吉、黑、魯、豫、皖等省縣鄉中小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藝術教師隊伍缺編嚴重,邊遠貧困地區大多是零。
瀋陽音樂學院從1984年起,開設了培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音樂師資班。到2005年,從這個班走出去的3500名學生,無一人到鄉鎮中小學任教。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遼寧省有1.2萬所農村中小學,佔全省中小學總數的80%以上。這麼多的學校缺乏藝術專業師資,所謂的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脫胎于延安魯藝的瀋陽音樂學院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高等音樂藝術學府。毛澤東同志早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提出,文化藝術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秉承魯藝精髓的沈音南校區從成立伊始,就提出了“讓藝術走向大眾”的辦學理念。院長馬欣説,“常規的藝術院校往往致力於藝術家的培養,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讓藝術走向大眾的傳播者,培養連接藝術與大眾的橋梁和工具。”
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早在2006年,比國家發佈《關於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整整提前了一年,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藝術教育希望工程”,他們決定利用10年時間,投資1000萬元,為農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以音樂為主、美術為輔的中小學教師及鄉(鎮)文化館(站)工作人員,目的是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從事教育工作。
按照計劃,該校每年招收20名至40名學生,在入學前與其簽訂畢業後義務服務於農村藝術教育的協議,到指定的農村、鄉鎮中小學義務服務兩年。在校學習期間,學校免收學生四年的學費及住宿費,總計每生5﹒28萬元;到鄉鎮中小學支教服務期間,由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發放生活補助費每月每人500元,同時根據學生專長,為農村藝術教育無償提供一件樂器。
為鄉村娃插上藝術翅膀
家住遼西淩源市萬元店鎮康杖子村的唐志傑,父母都是農民,在農村讀書時,從來沒有接觸過樂器。17歲時,考上鎮高中,第一次見到鋼琴,立即被老師指間彈出的美妙音符迷住了。可是藝術類院校一年一二萬元的學費,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説,無異於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唐志傑是幸運的。2006年5月11日,她從音樂老師那裏看到了一份來自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的招生簡章,上面寫著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藝術教育,當天下午便準備好了報名所需一切手續,連夜乘上火車,和爸爸一起直奔瀋陽,順利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唐志傑説:“是音樂學院南校區推出的藝術教育希望工程,讓天價的藝術教育回歸了公益,讓和我一樣的窮孩子走進了高雅藝術的殿堂。”
2006年9月18日,唐志傑與分別來自彰武、喀左、昌圖等偏遠地區的20名同學到學校劇場觀看迎新生晚會,當即被晚會恢弘的場面、優美的舞姿和雄壯的樂曲震撼了,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爭取早日登上舞臺,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
令他們想不到的是,學校為他們量身定做了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案:除了音樂,還要學習美術、舞蹈和體育課程,真正實現藝術上的全面發展。為合理調整教學結構,適應鄉村支教要求,音樂、美術、舞蹈、體育課的比例規定為4:3:2:1;四年來,他們所學專業的樂器、舞蹈服裝、舞蹈鞋等均由學院統一免費提供,甚至美術用的鉛筆、畫紙都由學院免費發放。同時,學生們還可以選修第二課堂,包括插花藝術、茶藝茶道、舞臺化粧、形象設計、攝影攝像技巧、心理氧吧與心理諮詢、交際英語口語、英語單詞記憶突破法、棋牌、跆拳道、汽車駕駛、美容美發、服裝設計等。如果説第一課堂讓他們有了安身立命之本,那麼第二課堂又擴大了他們的知識儲備,收穫了自信。
在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班還被稱為“院長教學班”。原因是8位正副院長分別為他們開課,並且不收講課費。院長馬欣滿含深情地説:“這些貧困山區的學生能考上大學不容易,他們都非常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而我們作為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的主持者,一定秉承嚴謹的教學態度,親自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去,讓這些貧困的大學生們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對於此舉,希望工程班的學生們尤為感動,他們説:“院長們工作那麼忙,還堅持給我們上課,我們一定不辜負他們的期望,用優異的成績回報母校的栽培。”
沈音南校區趙力明老師介紹,希望工程班的同學都非常勤奮,每學期評選不缺課、不請事病假的全勤獎學金,他們幾乎每位同學都能拿到。此外,由於專業課過硬,他們還能拿到優秀獎學金。
來自大連開發區什子街村的劉春柳同學,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她一直夢想著自己能走進音樂學院的大門,可父親遭受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她的心情沉入了谷底。她無奈地放下了心底的那份渴望和期盼,死心踏地準備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是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的藝術教育希望工程讓她美夢成真,經過推薦考核,如願以償走進了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她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不僅自己努力刻苦學習,還積極從事各項公益事業,先後擔任了班級班長,係學生會團支書,並組織同學們成立了藝術教育希望工程愛心基金會。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她非常坦誠地説:“現在是我們回報社會的時候了,我要用自己所學去幫助家鄉的孩子實現藝術夢想。”
讓藝術點亮鄉村希望之火
7月8日,記者乘坐麵包車,長途奔波3個小時,來到希望工程班畢業生矯瑞支教的鐵嶺縣阿吉中學。進入初二五班青磚鋪地的簡陋教室,矯瑞老師正在電子琴的伴奏下,教孩子們唱歌,“大海呀,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曼妙的歌聲和著優美的琴聲回蕩在整個校園。
阿吉中學校長孫艷紅説,原來鄉村學校缺乏年輕教師,年輕人不願意來農村,所有的科目都缺教師。去年,我們學校分到一位音樂教師,她一個人要擔任整個學校的音樂課,一個人教14個班級,平均每天上3節課,非常辛苦。現在,有了瀋陽音樂學院畢業的矯瑞來學校支教,我們建立藝術興趣小組、排練團體操等想法終於可以實現了。
談到學校對矯瑞的評價,孫艷紅表示非常滿意,她説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藝術教育希望工程”的培養方式特別適合鄉村學校。不同於單一的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美術、舞蹈、體育課4:3:2:1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培養成集音、體、美教學能力於一身的藝術教育工作者。矯瑞剛到單位就顯示出不凡的綜合能力,她可以一人多能,具備同時教授幾個藝術類學科的能力。這滿足了農村藝術教育人才緊缺的需要,如同量身打造。
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從哪來回哪去”的培養模式,對畢業生紮根農村回報家鄉教育事業有極大的促進意義,孫艷紅説,“這些孩子從農村來,接受專業的藝術教育後回到家鄉,能很快適應環境,我希望她能留下來,做一名光榮的教師。”
矯瑞介紹,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不僅教會了我們專業知識,更讓我們學會了感恩社會關愛他人。2007年11月,在學校老師的支援下,希望工程班成立了“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藝術教育希望工程愛心基金會”,基金會首批愛心基金來源於全班同學的獎學金和助學金,雖然基金會的首批基金只有2﹒5萬元,但學生們取之於社會回報社會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鑒。基金會成立以來,他們走進遼寧省偏遠山區貧困學生家庭、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為殘疾人送去關愛、幫助瀕臨輟學的小學生……2008年初他們來到瀋陽市第九十五中學進行愛心資助,2008年5月12日向汶川大地震捐款1萬元,2009年在省內農村建了8個實踐基地,每個實踐基地資助兩名特困生,今年先是為玉樹災區捐款2000元,6月份金銀、奚洋兩位同學遭遇車禍,學生們又捐了3000元。
“以後的每一年,學校都會有20多名希望工程班學生奔赴偏遠地區執教,用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夢想,對於這些孩子,我們學校充分地信任,也充滿了期待。”馬欣院長説。
瀋陽音樂學院南校區,這個剛剛走過十週年的年輕學府,就已經獲得國際級獎項4個,國家級獎項14個,省級獎項5個,然而每一次與馬欣交流,這位曾經榮獲中國文化部第七屆“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的院長談得最多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他的“藝術教育希望工程”,還有新近推出的瀋陽市最大的藝術惠民工程,按照要求,今年內,瀋陽市將有100萬市民接受到免費的藝術培訓,100萬市民欣賞到專業的藝術演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的學校向市民開放了816間琴房、2間畫室、6間形體教室、23間多媒體教室。
他非常自豪地説:“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的藝術教育不會再是一個空缺的狀態,我們輸送的人才必將遍及遼寧農村的每個角落,他們將為家鄉的藝術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馬欣院長授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