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教育

一位導師帶幾十研究生----大學擴招致教育資源緊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30 22:24:10 | 文章來源: 美考網

話説教育品質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正在迅速崛起。然而,規模擴大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捉襟見肘,對教育品質的提高帶來挑戰:師生比過低,班級過大,一位導師帶幾十名研究生……

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跨越式發展的實現,提高品質便成為當務之急。在我們的大學裏,如何實行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如何引入名副其實的淘汰機制?如何改變“嚴進寬出”的現狀?如何使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重要內容。

教育部統計顯示:1999年大學擴招30萬,2009年大學招生規模首次突破600萬。

大學教育的“餅子”越攤越大,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有用人單位指出,當前大學教育品質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貶值鏈。

這種現實,對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嚴峻考驗。大學教育品質,靠什麼樣的評價機制來保障?我們的人才培養,如何才能越來越好?

川大改革引出論文存廢之爭

論文越寫越“水”?

作為學生畢業標誌的論文設計實行多樣化,其目的是回歸教育的本意,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評價

不寫畢業論文,編導類專業學生可以拍紀錄片,新聞專業畢業生可以寫調查報告……前不久,四川大學出臺《關於堅持“高品質、多樣化”原則進一步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補充意見》,對外宣佈“在確保品質的前提下,該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可以多樣化”。

一石激起千層浪,川大的改革引起學界關於論文存廢之爭。原來一個本科生要畢業,必須過必修課考試和畢業論文考核,如果取消論文考核,如何保障本科生的品質?有人質疑。

“本科生網上拼湊論文的事件屢見不鮮,原本的論文考核已經失去意義,我們只是回到了教學方法改進的專業軌道上。”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張小元表示。

“培養過程中評價體系的缺陷,才造成衡量學生僅僅依靠量化的論文評定。這次爭論回歸了教育的本意。當前,我們的大學教育並沒有對學生形成真正的評價體系。”教育問題研究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以往的大學教育,不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課堂交流與辯論,只是粗放、灌輸式教育,許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畢業時抄拼出一篇所謂的論文,高校學生論文因此只有結果,學習寫作過程是空白。

當前,許多學生平時熱衷於在外打工賺錢,美其名曰增加社會經驗;更多的學生在報考學校、專業時,考慮的是該學校、專業對以後的就業是否有利;而在學習過程中,也是挑選有利於就業的專業課去聽講,卻對重在基礎素質培養的文化修養課程視而不見。

“大學培養不能由一紙論文來評價,這一課應該由綜合素質評價來補。”熊丙奇表示,令人欣喜的是,有些地方在大學“入口”已經利用新的評價機制併發揮作用。2009年的高考招生中,12名高分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低”而又不服從志願調劑被山東臨沂師範學院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

“完善有效的評價機制,才是提高教育品質的制度保障。我認為這種評價機制應該是動態的綜合評價。”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歐陽康教授指出,學校不僅要把眼光盯在學生進校時的狀態,還要看重學生走出校門時,經過學校塑造達到什麼程度,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提升力;不僅把眼光緊緊盯在成績上,更要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體現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學生一年難見導師一面

導師越教越“忙”?

從教學安排來看,要有科學的課程和教學評估體系;導師對學生的培養過程,要有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

電腦上製作教學PPT,檯燈下編寫教案,課後還要批改作業,他們不是教師,卻擔任著教師的角色,他們是在導師本科生的課堂做助教,幫導師代本科生的課。

“導師太忙了,有些文科研究生一年難得見導師一面。”明年將畢業的碩士陳琨告訴記者,很多導師平時和學生很少當面交流,都是通過電子郵件和手機資訊聯繫。

2004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已達420萬,比1998年增加了240萬。在人數增長的同時,接納這些學生的學校和培養學生的老師卻並沒有同比例增長。目前我國高校的師生比普遍偏高,有些高校甚至高於1:18。

“一個導師最多要帶幾十個研究生,根本忙不過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建民教授,曾經就“擴招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品質問題”做過專門的調研。王建民説,在對高校導師的調查問卷中發現,經濟、法律、管理等熱門專業,一位導師名下的在校研究生數超過20人的比較常見。另外,一些教師為了增加收入忙於在外“走穴”,開辦或參與各種培訓班、輔導班,一身兼多職。這種結果,只能使研究生的品質下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對在任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學校並沒有明確責任,而高校職稱評定條件中赫然寫著:參加過科研工作或發表一定水準的論文、著作。兩者的矛盾讓一些青年教師對於日常的踏實工作和基礎鋪墊失去耐性,認為輔導學生代價大耗時長。急於出成果,就重科研而輕教學,而導師該不該對學生負責卻沒有量化標準。”王建民分析説。

“當前很多學校的導師負責制,實際上導師不負責。”熊丙奇認為,對於研究生培養品質來説,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種規定,而是真正的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對學生的招生、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品質真正負責。

“導師對學生的培養過程,應該設立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從教學安排來看,可以設立科學合理的課程和教學評估體系,以其對教師資格考核和教師授課狀況做科學合理的量化評估,並作為學生評價教師的標準之一。”歐陽康表示。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開展品質工程、教學名師評選等一系列活動。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輪的高校教學評估制度,並且專門組織實施對於各高校的教學評估以及各項專業的評估。有些學校還專門制定了“教師教學品質評價指標體系”,讓學生檢驗、評價教師的教學品質和學術品德。

隨意設專業,自由改學制

學校越管越“亂”?

是按市場規律辦學,還是按教育規律辦學?改革學校的管理制度,就要有創新意識,真正以教育學生為本

今秋開學以來,中山大學新創博雅學院,通過通識教育打造“無專業精英”。從9月21日開始,在珠海校區就讀的3700多名新生和1300多名二年級學生,按照新的通識教育方案選修“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對於這個新生事物,外界在讚賞的同時,討論也同樣喧囂:培養的學生能經得起社會的檢驗嗎?

近年來,升學率成為考察基礎教育成功的標準,就業率成了判斷高等院校成敗的尺度,收入水準成為衡量人才價值的標桿。一些大學在學科設置上追逐市場,許多 “新、奇、特”專業門類隨意設立,根本沒有考慮到自身的辦學能力;一些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尤其是農林醫藥類專業,則“慘澹經營”、發展乏力。一些院校培養人才的定位搖擺不定,2002年將部分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培養模式改為兩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的“探索”,到今年大多數已經悄悄改回三年制。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一事當前,不少人只考慮怎樣做才能低成本、高收益。“高校辦學要與市場對接,教育改革始終應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相一致。但在按市場規律辦學與按教育規律辦學之間,一定要找好結合點。”熊丙奇説。

對於“博雅”背後的深意,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明確坦言,這只是中山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系列舉措中的一項嘗試,他本人更加關注的是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能讓全校學生受益。

“社會功利性的入侵,使得教育本身的品位大為降低,這是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不相符的。”歐陽康認為,從教育定位來看,要繼續保持高等教育的精英品格,這是提高教育品質的觀念性前提。

“我國的大學教育要參與全球競爭、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提高育人品質,應當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完善教育評價機制上下功夫,以創新意識改革教學管理,以教育學生為本,真正按教育規律辦學。”歐陽康認為,在教學中高校應該真正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角度出發,改革和制定教學管理制度和方法。要樹立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教育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在重視育人的同時強化自我教育。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專家支招如何應對2010年高考變化
· 藝術,是美術高考應試教育的前提
· 明年高考有五大變化 湖南專家詳解高考新方案
· 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指導方案
· 寧夏2010年高考報名時間提前至12月1日—5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