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劇照。(資料)
被《紐約時報》稱為“劇情和舞蹈有著令人屏息凝神效果”的浪漫芭蕾舞劇 《海盜》,5月9日、10日將作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展演項目,首度登台東方藝術中心。遼寧芭蕾舞團特邀曾在馬林斯基劇院、波士頓芭蕾舞劇院擔任主要舞者的彼得·奧斯達索夫出任導演,編舞及舞美設計也由俄羅斯班底挑梁擔綱。
《海盜》取材于英國詩人拜倫的同名詩作。在拜倫的精神譜係中,真摯磅薄、獨立不羈最為可貴,從哈羅德、曼弗雷德、該隱,再到《海盜》中的康得拉,灑脫純粹的人物不曾在他的筆下斷裂。有趣的是,拜倫筆尖所勾勒出的康得拉,並非如今普世對於海盜、劫匪、暴徒的認知,被賦予了俠客般的勇士魅力。舞劇《海盜》的背景被放置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希臘時期,劇中“海盜”為爭取獨立而與入侵者抗爭。因為康得拉身上的這股“俠氣”,芭蕾舞劇《海盜》一度被譯作《海俠》,至今被不少芭團沿用。
《海盜》改編復排者馬利烏斯·彼季帕在芭蕾界是如雷貫耳的人物,從取材于古印度寺廟舞姬生活的《舞姬》,到中國觀眾熟知的《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經他之手編排的舞劇,無不被傳為經典。《海盜》是他在1863年復排的作品。與《仙女》、《吉賽爾》等以柔美見長的舞劇不同,《海盜》將陽剛之氣和豪邁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劇中穿插的大量雙人舞、三人舞十分考驗芭蕾舞者功底,《海盜》也因此成為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規定項目。
遼寧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曲滋嬌介紹,這版《海盜》最大特點即“舞中有戲,戲中有舞”。舞美設計則突破傳統,燈光將延伸到觀眾席中,道具、化粧、服裝也進行大幅改良,令整個劇場浸于舞劇跌宕的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