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演奏圖
每到歲末年初,一台又一台新年音樂會又將在京城各大舞臺粉墨登場。12月30日,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公司主辦,北京華盛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央視(北京)娛樂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之聲》2014新年音樂會也將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再次奏響,此番為國交執棒的是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同時這也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人民大會堂連續第四年推出新年音樂會。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欣賞一台高品質的新年音樂會作為辭舊迎新的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甚至過年的習慣,而培養自己的固定觀眾和鐵桿粉絲就成了每一個音樂會主創團隊最重要的事情。當然,像維也納愛樂樂團每年都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新年音樂會,這種每年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連續性舉辦同一類型的音樂會,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2010年,國交首次決定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之聲》新年音樂會,當年李德倫大師的夫人、80多歲的李玨女士親手將把一根大師用過的指揮棒贈與國交團長關峽,而關峽當時則表示,這根指揮棒將作為“中國之聲”新年音樂會的專用指揮棒,一屆一屆傳遞下去。從首屆執棒的指揮家李心草到本屆音樂會的陳燮陽,如今這根指揮棒已經傳遞了數次,而在這個古典音樂接力棒傳遞的過程中,“《中國之聲》國交新年音樂會”已經逐漸成為北京城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文化品牌,成為一年一度文化迎新活動中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主創團隊稱他們的目標是“關注觀眾的精神需求,做適合中國人審美習慣,做中國聽眾喜歡的新年音樂會”,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喜歡上這臺音樂會並成為她的粉絲。
“《中國之聲》的成功,國交品牌建設的成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創新。”談起這臺新年音樂會的成功,國交團長、著名作曲家關峽稱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創新。《中國之聲》每年不論從演出形式到內容曲目都會有所創新,第一年他們首倡“做中國人自己的音樂會”這一充滿自信的理念,第二年又提出“指揮輪換制”並施行“國交開放日”活動,去年又在演出中增加了向“藝術家致敬”這一環節,聘請國內優秀的演唱家與國交深度合作,在現場為觀眾深情演繹經典歌曲。正是不斷的創新,讓《中國之聲》形成了與其他新年音樂會的差異優勢,並最終形成在人民大會堂長久保留性演出的品牌優勢。
當然,觀眾選擇欣賞一台適合自己的新年音樂會,除了好的指揮家、好的樂團等“硬體”條件之外,作為“軟體”的音樂會曲目也是最重要的考量目標。作為“《中國之聲》新年音樂會”這桌文化大餐主廚,這幾年一直嘗試著換著花樣換著口味調劑人們的胃口,讓這些古典音樂的“食客”們久吃不膩。事實上,可以選擇的曲目實在多得數不清,中外古今無數古典音樂的的創作高手們留下永遠演奏不完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新年音樂會的“功能表”上不要重復“老三樣兒”。在今年國交提供的演出“功能表”上,既有柴科夫斯基的《波羅乃茲舞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約翰施特勞斯的《皇帝圓舞曲》、格林卡《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的、馬斯涅的《沉思》等中國聽眾百聽不厭的西方古典音樂金曲,同時也選取了一批國內著名作曲家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交響和管弦樂經典作品,如鄭路、馬洪業的《北京喜訊到邊寨》,劉湲的《火車托卡塔》,關峽的《朝陽溝》序曲,王洛賓作曲、李文平編配的《在銀色的月光下》等,讓觀眾在欣賞古典音樂的同時感受民族經典的華彩樂章。以此見證中國交響的非凡成就,進一步增強中國作曲家的自信、中國演奏家的自信,進而讓觀眾對中國交響建立起民族自信。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了解觀眾需求,主創團隊還提前與觀眾展開互動,調研觀眾對曲目、作曲家的偏好,盡可能將觀眾的意願體現在節目內容中,據透露,在今年的演出環節中,國交的演奏家們還會現場奉獻一個極大的驚喜給觀眾,至於是什麼驚喜,這個關子要到音樂會現場才能揭曉。
今年國交將繼續堅持“指揮輪換制”,讓不同指揮家精彩的演出給觀眾帶來風格多元的視聽感受,繼著名指揮家李心草、呂嘉、邵恩執棒前三屆《中國之聲》後,今年觀眾將有機會領略指揮大師陳燮陽的指揮風采。為了讓更多觀眾有機會走進大會堂欣賞音樂會,今年的《中國之聲》繼續實行梯級票價,門票最低價位僅為180元。此外,《中國之聲》除了2013年12月30日晚在人民大會堂安排首演之外,主辦方還計劃讓《中國之聲》走出北京,搬上了重慶、廣州、深圳等地的舞臺,讓更多的群眾和愛樂者能夠一同感受和聆聽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樂盛典,讓觀眾在《中國之聲》中過一個純粹的“交響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