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北方越劇”五音戲:小劇種唱出大氣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2 14:34:49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新編聊齋五音戲《雲翠仙》劇照

新編聊齋五音戲《雲翠仙》劇照

“一部聊齋半部狐,蒲公著意著奇書。浮白載筆寫荒誕,孤憤卻作笑談出。 ” 7月4日晚,隨著一段優美的旋律在耳邊響起,舞臺上山石後忽然探出一隻美麗白狐,在亦真亦幻的美景中,新編聊齋五音戲《雲翠仙》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唱響。空靈玄幻的舞臺效果,有著“北方越劇”之名的婉轉唱腔,融淄博本土文學藝術于一體,凸顯了“聊齋故里書儒林心史,五音經典譜人狐傳奇”的地域文化意蘊。

五音戲是發源於山東淄博及周邊地區的一個地方小劇種,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2006年,五音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年,《雲翠仙》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是唯一入選的地方戲。其在音樂中融入了民族交響樂形式,以現代手段對五音戲進行包裝,使這種古老劇種得以重煥新生。

大膽創新“磨”精品

五音戲《雲翠仙》自2006年被搬上舞臺,近8年來,為把《雲翠仙》打造成藝術精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曾先後3次對劇本進行修改,並特邀國內知名編劇、導演、作曲在繼承五音戲傳統的基礎上,作了大膽創新,才讓五音戲逐步登上國家水準的舞臺,從而展示出小劇種的大氣象。

首先,較之以往的五音戲,該劇在音樂上改進很大。在敘事部分大量使用五音戲的原有元素,把五音戲的味兒做足,而抒情部分則更多地根據劇情和角色需要去尋找新的音樂元素,使唱腔更加貼近人物形象。其次,新版《雲翠仙》的舞美、服裝和燈光設計也有了全新改變,舞美更加大氣唯美、服裝更加清新亮麗、燈光更加靈動絢麗。

“特別是在劇作立意方面,新版《雲翠仙》由一個倡導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單純愛情故事,向探究舊時代知識分子心路歷程邁進,面對舊知識分子的一腔悲情、一度迷失、一聲叩問、一掬溫淚,喊出了舊知識分子的悲哀是‘也不知,當嘆人之哀呀國之殤! ’的浩天長嘆。 ”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院長馬光舜告訴記者,“這部劇對於傳統五音戲的創新之處首先在於地域文化的融入,這部戲大量融入了聊齋元素。《雲翠仙》是五音戲和聊齋文化的結合,人們可以從男主角梁有才身上看到蒲松齡的命運,從蒲松齡身上找到梁有才的影子。這個戲的意義主要是把聊齋文化放大一些,挖深一些” 。馬光舜談到,“ 《雲翠仙》在五音戲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以往的五音戲多是一些家長裏短、生活化的故事,語言較為通俗,而新版《雲翠仙》做到了雅俗兼顧,既沒有脫離五音戲的根,又在根上求新發展” 。

8年磨一戲,對於淄博五音戲劇院來説,《雲翠仙》只是其戮力創新、走精品策略的一個縮影。多年來,作為五音戲的保護傳承單位,五音戲劇院始終以“知識辦院,出人齣戲出效益”為發展方向,堅持“創作是立院之本,演出是生存之本,人才是強院之本”的辦院理念,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淄博五音戲劇院副院長畢金奎認為,任何藝術的發展都需要更新理念,“ ‘鮮櫻桃’為什麼能和四大名旦關係那麼好?大師們總是在不斷地切磋技藝。戲曲是包羅萬象的藝術,固步自封是不行的” 。

據介紹,劇院近年創作的劇目中精品不斷涌現。現代戲《臘八姐》連續三年先後獲中國人口文化獎一等獎第一名、中宣部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2004年, 3個傳統小戲《拐磨子》 《王小趕腳》 《親家婆頂嘴》分獲中國劇協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銀獎; 2007年、2008年,第七部聊齋系列戲《雲翠仙》獲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近年來,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以《聊齋志異》為基礎創作排演了7個“聊齋戲”系列劇目。2001年,五音戲的6個“聊齋”系列劇聯合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尤其是劇院策劃發行的五音戲唱腔唱段專輯《五音神韻》和經典劇目專輯《親家婆頂嘴》,就是在傳統五音戲音樂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音樂和交響樂伴奏手法,突破了五音戲音樂的傳統模式。另外,五音戲劇院還嘗試五音戲歌、五音戲歌伴舞等多種形式的大型節目創作演出,創編了《人傑地靈好淄博》《彩虹明珠》 《沂蒙情懷》 《咏梅》 《動車從俺家鄉過》等節目。這些新創作的節目讓人耳目一新。

“如何才能保護傳統戲曲?只是一個劇團、一些演員、一套樂器像空架子一樣擺著是沒什麼用的。五音戲的傳統戲就那麼幾齣,唱來唱去得不到什麼發展不説,還可能會萎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理念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我們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創新。 ”畢金奎説。

培育新秀傳承絕藝

就像其他戲曲形式一樣,五音戲已盛況不再,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一劇種的傳承問題。五音戲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雲翠仙》主演呂鳳琴説:“五音戲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就要有人唱五音戲,五音戲獨劇獨種,稍有不慎,該劇種就有消亡的可能。 ”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目前老藝人相繼去世,在世的也年事已高,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傳統劇目沒有繼承下來,如不加緊挖掘,做好搶救、保護工作,就將永遠消失。演員隊伍斷檔、創作人才稀缺也是五音戲和其他小劇種面臨的共同難題。

據馬光舜介紹,淄博五音戲劇院現有年輕演員20多名,再大一些就是45歲左右的演員,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狀態。在創作上,劇院從事專職音樂創作的只有畢金奎一人。舞美、燈光力量也相對薄弱。馬光舜表示,“培養新秀就是最好的傳承。但培養一個演員最起碼需要10年的時間,而要培養一個好演員所花的時間就更長了。更何況沒有一家藝術院校能培養五音戲的後繼人才。隨著在職人員年齡的不斷增長,劇院面臨著後繼人員缺乏的局面,每逢排演大型劇目,更凸顯出人才缺乏的問題,引進和培養五音戲後繼人才迫在眉睫” 。

近年來,淄博五音戲劇院在戲曲人才的培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青年演員拜老藝術家為師,加快培養各劇種尖子人才;舉辦各種學習班,積極開展戲曲人才在職培訓等。這些工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才斷層的難題。馬光舜説:“專門學習五音戲的演員較少,前些年有一批演員是從其他地方院團的呂劇等劇種轉行的。如果劇院能和專業戲劇學校聯合培養人才,或許能更好地擺脫五音戲後繼乏人的困境。 ”

淄博市文廣新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淄博市將與有關院校協商,儘快開辦有關五音戲方面的教學,編寫五音戲教材,並在周村和博山兩區內各選一所小學開展五音戲的教學試點,同時出版一批有價值的五音戲音樂研究和劇目研究的刊物。還將查清鄉村現有五音戲班及老藝人的情況,加大對鄉村五音戲班的扶持。除了政策上的支援外,淄博市每年還將為五音戲籌集200萬元以上的保護經費,保護和促進五音戲的繼承與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