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中西對臺 國家大劇院上演舞蹈交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1 11:32:31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美國芭蕾舞劇院《天鵝湖》劇照

美國芭蕾舞劇院《天鵝湖》劇照

美國芭蕾舞劇院《牛仔競技》劇照

美國芭蕾舞劇院《牛仔競技》劇照

春節之後本是演出市場的淡季,然而國家大劇院的兩場舞蹈演出,卻在這個淡季燃起了一把火。今日起到3月10日短短11天,將有雲門舞集與美國芭蕾舞劇院(ABT)中外兩大一流舞團相繼登臺大劇院。雲門的《九歌》堪稱舞動古老東方的文學史詩;ABT素來被認為是“美國精神”的藝術載體。東西方文化舞蹈語匯的碰撞,將在這個舞臺上展現怎樣的火花?

“大劇院對每一個引進項目的把控,都有其一以貫之的原則,那不僅僅是一次商演,也不僅僅是一次藝術展示,每一個項目都有關聯。關聯起來看最終呈現的是大劇院國家表演中心的定位,更多是把藝術推廣到老百姓生活當中。”國家大劇院演出部部長李志祥這樣闡釋。而這也正是大劇院提出“藝術改變生活”的題中之義。

東方古典

舊瓶有新酒

今日起至3月2日三度登臺大劇院的雲門舞集此次選擇了舞團最為華麗的作品《九歌》。這部根據屈原詩篇為想像跳板創作的大型舞蹈對於雲門舞集而言,是一部佔有幾大“之最”的作品。

《九歌》是雲門植根中華文化“最古”的一部作品。以古代文學為藍本的雲門作品不在少數,《白蛇傳》、《紅樓夢》等都是成功的先例。然而比起這些文學作品,《九歌》的文學原著流傳時間最久,其精神內涵與文學價值也都是最深刻的。但同時也因此讓其在民眾中的傳播面和影響遠不及其他文學名著,這也為舞蹈的創作帶來了難度,不得不説也是這一系列作品中最具挑戰的。然而林懷民卻另辟蹊徑,反古為今、古為今用,在《九歌》這個“舊瓶”中裝入了“新酒”,一步步將觀眾引領到點題的當代場景。

據了解,《九歌》1993年在台北首演。2008年,雲門八里排練場失火,多出舞作道具服裝焚燬,《九歌》面具倖存,帶給雲門團員極大鼓勵。2012年雲門重制布景,在港澳臺巡迴演出,2013年赴莫斯科、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重慶公演。美國《紐約時報》曾如此評價《九歌》:這是一齣兼具史詩氣勢與當代觀照的舞劇,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國山水卷軸徐徐展開,動作彷彿一連串精簡的毛筆著墨,填滿整個空間。

西方經典

名團帶新劇

緊隨雲門之後,是美國芭蕾舞劇院(ABT),3月6日-10日該團將在大劇院上演兩台頗具特色的演出。

除國內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天鵝湖》外,ABT此番演出的是包含三部美國編導舞作的經典節目薈萃《牛仔競技》,每一部都帶著“美國烙印”。其中《你的眼神讓我沉醉》由馬克·莫裏斯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這位以音樂性見長的編導被紐約文化部表彰為“像一名美國大使那樣將美國的古典音樂傳播至世界各地”。這部作品正是選用了每個風格濃郁的鋼琴音樂作為伴奏,用純舞蹈的肢體詮釋了音樂,仿佛“看見”音符的跳動。

舞團藝術總監凱文·麥肯金錶示:“能夠重返中國國家大劇院實在是一種殊榮。2009年北京觀眾對ABT的熱情與讚譽讓我們期待與大劇院合作的延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的表演,我想我們都會從中得到愉悅。”

值得一提的是,ABT可以説是一個“芭蕾聯合國”。正如美國這個移民國家一樣,ABT的演員也來自世界各地。僅此次訪華演出中的9個首席演員就來自3個大洲的6個國家。曾出演電影《中央舞臺》的老牌明星朱莉·肯特、去年底剛剛晉陞首席的“小飛人”丹尼爾·西姆金、舞團惟一的亞洲首席“甜姐兒”徐熙、力量型的大帥哥馬切羅·高美斯、來自芭蕾人才高産國古巴的奇奧馬拉·雷伊希等等都將在各場演出中一展絕技。

此次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還將首次與ABT合作,為兩台演出進行現場演奏,這是大劇院樂團首次與世界頂級芭蕾舞團進行合作。

劇目甄選

不為一時票房

國家大劇院成立以來,在引進劇目的選擇上一直頗為用心。大劇院演出部部長李志祥表示,“對於經典劇目,比如《天鵝湖》,每年一定會演。但同時也會演普通觀眾還不太了解的劇目。”此番引進美國芭蕾劇院的經典節目薈萃《牛仔競技》,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除了名團新劇,大劇院還會有意邀請一些國內觀眾並不十分熟悉,但卻能體現了在業界藝術地位的劇團。“比如我們也會介紹一些芭蕾舞團,他們有非常好的作品和劇目,雖然名氣可能不如馬林斯基和莫斯科大劇院那麼大,但是在這樣的嘗試下,國內觀眾對比較陌生的劇目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國家大劇院在經營上不是立足於這一場節目能賣多少票,而是立足於這一場節目能否從長遠的視角來審視。大劇院一直有一個計劃,我們希望能夠做到在大劇院經常上演的劇目在30-50部,而不僅僅是兩三部。大劇院做的不是一時市場,演幾天算幾天。”李志祥説。

在高雅藝術領域,與芭蕾相應,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引進也是堅持這一原則,“大劇院有50部歌劇的計劃。藝術的推廣和普及需要借助重要團體,比如説大劇院請莫斯科大劇院來演歌劇,一定不會演《圖蘭朵》,而是請他們演俄羅斯最經典的《母親》,儘管剛引進時市場反饋並不明顯,但後續效應完全不同。將來有一天大劇院自己做這部戲,觀眾基礎也就有了。引進的目的不僅僅是局限在經營層面。重經營藝術,更重推廣和普及藝術。”

縱觀即將上演的雲門舞集與ABT,無論是走向世界的中國舞蹈,還是來到中國的國際舞團,他們都曾創造當代舞蹈歷史的一部分,也正在書寫著當下舞蹈的歷史,而這歷史正是依靠著一次又一次登上舞臺面對觀眾的演繹才被真真實實地“書寫”。如果説像雲門與ABT這樣的優秀舞團是鐫刻這段歷史的精美文字,那麼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則是承載這些歷史的書卷。

北京商報記者 姜琳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