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探尋經典話劇背後故事 《茶館》不僅是一齣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7 14:58:54 | 文章來源: 長江網

1958年至2013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茶館》這部人間悲喜劇演繹了610多場,3月13日至15日,該劇將在武漢琴臺大劇院經典重現。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長河中,不論世界如何變化,《茶館》依舊讓話劇迷們無法抗拒。只是“裕泰茶館”裏最老的“王掌櫃”(著名表演藝術家於是之飾演)已成絕響,而“松二爺”黃宗洛也已不在人世。

此前,導演焦菊隱把《茶館》比作一幅“清明上河圖”——上到前朝貴胄、封疆大吏,下到販夫走卒、流氓地痞,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裏各自掙扎求存,這部經典話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茶館那些事兒”,記者通過查閱史料、採訪相關知情人,探尋《茶館》背後塵封的故事——

兩位大師:老舍與焦菊隱

1956年,老舍正著手創作一部宣傳普選的話劇《秦氏三兄弟》,完成初稿後,老舍來到北京人藝與曹禺、焦菊隱等人開研討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劇中第一幕描寫“裕泰大茶館”的故事最精彩。於是,大家決定拋開普選的題材,用“茶館”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的變遷。全新的劇本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館的興衰為背景,通過對茶館及各類人物的描寫,反映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三個不同時代、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風貌,揭示了舊中國的動蕩、黑暗,並定名為《茶館》。

有了好劇本,還需要好導演。話劇《茶館》可以説是焦菊隱的代表作。此前有人稱焦先生是“戲劇界的徐悲鴻”,就像徐悲鴻給舶來的油畫注入了中國的魂魄一樣,焦菊隱給這部話劇注入了民族的魂魄。此後,《茶館》被正式排入北京人藝的演出計劃。

三次停演:50多年歲月積澱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隱導演的《茶館》在首都劇場公演,反響非常強烈,但又很快受到了衝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館長劉章春在接受採訪時説:“當時一些領導認為《茶館》宣傳了悲觀主義。”於是,同年7月10日,僅演出了49場的《茶館》被迫停演。1963年5月,北京人藝又小心翼翼地將《茶館》復排,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需要,話劇被生搬硬套了很多革命情節的口號式臺詞。即便如此,該劇又再次遭遇停演。

1979年2月,《茶館》以原班人馬復排。並且于1980年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話劇遠渡重洋。“1979年至1992年,《茶館》幾乎是在不間斷地演出,好像一下子釋放了積壓多年的戲劇熱情。”劉章春這樣描繪那段輝煌。1992年7月16日,《茶館》的第374場演出,成為老版《茶館》的告別演出。“當時絕版《茶館》的門票被炒到300元一張,很多演員都出現因為難過而忘詞的情況……”劉章春用“悲壯”二字形容當時的場面。直到2005年,第二代“茶館人”才讓《茶館》煥發出新的生機。

兩代演員:傳承經典不易

老版《茶館》由於是之扮演王利發,鄭榕扮演常四爺,藍天野扮演秦仲義,其他角色由黃宗洛、林連昆、英若誠等老藝術家扮演。2005年的《茶館》,濮存昕、楊立新、梁冠華、馮遠征等新生代演員挑起了大梁。如今,鄭榕與藍天野都已經80多歲高齡,其他的許多藝術家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今,濮存昕、楊立新、梁冠華這些第二代“茶館人”,平均年齡也都超過了50歲。下一個十年,誰能扛起《茶館》這面大旗?劉章春對記者説:“北京人藝近年來招進了30位年輕演員,我們已經在試著把相對出色的新演員安排在B組演出。但是現在的年輕演員普遍對生活的認識比較膚淺,這也會影響到他們對人物的理解……儘管如此,北京人藝還是一直在努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