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西施》迎來第四輪演出 要讓中國人喜歡上歌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4 16:23:58 | 文章來源: 北青網

原創歌劇《西施》12月初再度登臺大劇院

原創歌劇《西施》12月初再度登臺大劇院 攝影/王小京

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歌劇《西施》自2009年10月首演以來,雖然在藝術上有這樣那樣的爭論和看法,但是它優美的旋律和所展現的中西結合的藝術形式,得到了普通觀眾的喜愛。所以此劇雖然年年演出,但售票率和上座率依然良好。以往,評論家們對中國原創歌劇常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於是,在每部歌劇首演時都會有藝術家和評論家品頭論足,這種現象在國內外的任何一部歌劇首演中是經常見到的“禮遇”。然而,普通觀眾對於一部中國原創歌劇就顯得寬容很多,像《西施》這樣具有優美的音樂旋律和中國文化底蘊的作品,他們更多的是喜歡。因此,以《西施》為代表的國家大劇院中國原創歌劇成為普通觀眾了解歌劇的入門課。12月2日至4日,歌劇《西施》將進行第四輪演出,記者採訪該劇主創人員和觀眾,他們一致認為:“《西施》受到觀眾喜愛是因為有一個好的故事和優美的音樂。”

創作者:《西施》對國人沒有障礙

西洋歌劇對於中國觀眾來説,由於有語言和地域文化的隔閡,所以在欣賞上有一定障礙,於是這些年的中國歌劇演出市場,除了《茶花女》、《卡門》和《圖蘭朵》等觀眾耳熟能詳的歌劇,對於更廣泛的歌劇品種往往缺少對觀眾的吸引力。中國原創歌劇《西施》不同,每每演出都有大量的觀眾前往觀看。劇作家鄒靜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西施是個家喻戶曉的動人傳説,對國人來説沒有認知和認同上的障礙。”

鄒靜之説:“西施一個弱女子,做了許多男人做不了的大事,但是最後她的結局卻是被拋棄在江山的腳下,但就是在命運的最後一刻,她卻依然希望死在向著祖國的方向。這樣的情節是為情懷服務的,這是特別偉大的一種感覺。中國古人的輕生死、重承諾,他對他的生命看得不重,他對他的承諾看得無比之重,這對於現在有特別大的現實意義。有這種情懷的人,他怎麼會想到為了蠅頭小利,給那雞往肚子裏灌一斤礦砂,人到這種地步的時候,看歌劇吧,學學古人高古的情懷吧。《西施》的語言我儘量做得平實但是充滿力量。希望劇情和音樂凸顯出來,也讓觀眾們看得更加流暢,沒有障礙。我有一個朋友邀請她美國的朋友看了一場《西施》,那人看完之後特別振奮,表示很開眼界。還有人看完這部戲以後説,這是一部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可以看的歌劇,這戲具有全世界普適價值。”

音樂指導黃小曼認為:“劇院提出‘要符合中國觀眾目前對音樂的審美’,這就給《西施》整個團隊的創作理念定了位,就是:你是寫給老百姓聽的,因此旋律要很容易被大眾接受。雷蕾將多年積累的音樂力量都在《西施》中爆發了出來,將大家熟悉的中國元素用歌劇呈現,對觀眾來説是一次絕妙的藝術享受過程。這次我們整個創作團隊的共同追求,就是要讓中國人喜歡上歌劇。我一直覺得,文化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業。人人都希望自己高雅,為什麼好多觀眾置身劇場之中,會感覺自己也高雅起來,這就是劇場藝術的魅力所在。在螢幕前看碟片和在劇場裏親身感受藝術家的表演,那種衝擊力是完全不能相比的,一定要走進劇場。再説歌劇,這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有好聽的歌、好看的舞、動人的故事、著名的演員、壯觀的舞臺、現場的樂隊,如此豐富,這是歌劇擁有400多年曆史、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的原因,受到觀眾的喜愛也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

觀眾:

《西施》是一部很好的入門歌劇

普通觀眾如何看待歌劇《西施》呢?電影演員張鐵林雖然是影視名人,但在歌劇方面卻是普通觀眾的代表。他對記者説:“在中國看《西施》的時候和我在倫敦看所有西方歌劇的感受不一樣,我總感覺這個好像相當於我們欣賞中國的繪畫。在大英博物館看油畫,永遠對它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氛圍有一種敬畏之外的、朦朧的距離感,但是我們在解讀中國國畫、水墨畫的時候,對它的水墨、筆法、構圖的經營、背景就很容易走進去,這個和我們的文化背景是有直接關係的。《西施》之於我,相當於是閱讀中國畫,我們説高雅的問題,我們看中國現在的導演拍的古裝戲,包括電視劇,總覺得透著一種土氣,那種由衷而發的,由內往外的高雅之氣常常很難顯現出來。我相信這部歌劇對於很多觀眾來説,將會是一部非常好的入門歌劇,我倒是建議那些沒聽過歌劇的人來聽一聽,從《西施》開始。我是個聽京劇的人,但被‘西施’的洋聲兒撩撥得汗不敢出,感動得心都酥了。無論如何,我的《西施》體驗,是情不自禁,是和西施同步地咏,同步地嘆的體驗。”

沈友和是大劇院會員觀眾,他告訴記者:“我也看過《卡門》、《茶花女》啊這些西洋歌劇,很動聽,很經典。但是就我來説,多少有點兒隔閡,因為聽不懂,有些感情也不容易理解接受。但是《西施》不一樣,鄒靜之老師的語言太詩意了,雷蕾老師的曲子也非常動人,儘管依舊是西洋美聲唱法,但是味道就不一樣了。其實從這個題材來説就是非常經典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傳説我們小時候就聽過。具體説到唱詞,鄒老師的語言像詩一樣的美,‘正在用繩索啊,捆著那柴草……’像這樣的句子聽一遍就記下了。雷蕾老師的曲子更是很民族的,這段咏嘆調總讓我覺得是很熟悉的,後來才想起來是不是《春江花月夜》,這樣的曲子讓我覺得歌劇離我們很近很近。張立萍老師飾演的西施和戴玉強老師飾演的勾踐,他們那種情感表達是中國化的,非常親近、容易接受。舞臺上的一切都是沒有距離的,可以很容易地被感染到。所以,説起來其實我更喜歡《西施》,後來我還推薦給周圍的一些朋友們聽,《西施》讓他們有興趣再去接觸別的歌劇,去感受更多歌劇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歌壇新秀沈娜出演西施

年輕歌唱家沈娜這一次將代替著名歌唱家張立萍主演原創歌劇《西施》。她告訴記者:“我自己打這麼一個比喻,我覺得西施就是野菊花。這在我的演唱和表演上,其實都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西施就像野菊花,其實沒有高貴的出身,但她天然純真、本身很柔弱,而且生命力異常頑強,當春天召喚她時,漫山遍野綻放出的燦爛卻也讓人震撼。”

曾經獲得第45屆法國圖盧茲國際聲樂比賽女聲組二等獎的沈娜對扮演西施有著獨特的感觸,她説:“在前一輪的演出中,我很幸運可以和張立萍老師分組演出西施,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演出和學習經歷,能在排練廳和舞台下觀看張立萍老師的演出,對我很有幫助,特別是演唱方面,如何投入情感以及如何詮釋角色。張立萍、戴玉強等老師們,無論在專業上還是在做人上我都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每個歌唱家都必然有不可取代的優勢,而且他們又都在國際舞臺上歷練了那麼久,他們是成熟而閃光的。在和他們的合作過程中,我儘量不給自己壓力,讓自己好好的多汲取養分,同時也發揮出自己的亮點來。”

説到歌劇《西施》,沈娜説:“我身邊一些圈外的朋友,以前覺得歌劇和自己完全沒有關係,更不會有買票去看場歌劇的想法,覺得自己肯定聽不懂啊之類的,還不如看場電影去。我在自己演出的時候邀請他們來看,結果我發現,作為觀眾,只要你願意邁出你的第一步,走進劇場,那麼就會從此愛上歌劇,因為這是我身邊太多人的真實經歷。有的朋友看完就説‘從來沒想過,歌劇竟然這麼好看,一點都不覺得有障礙。舞臺效果太震撼了,坐在劇場裏置身其中和坐在螢幕前看一場演出根本就是兩回事!’而看完一場歌劇之後,很多人都成了歌劇的義務宣傳員,説得最多的一句話通常是:‘真沒想到我會愛上看歌劇!’我的很多朋友就是這樣從零認知成為歌劇的鐵桿觀眾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