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古琴雅集“指尖上的中國” 一次詩意的旅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4 17:48:05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古琴雅集“指尖上的中國” 一次詩意的旅行

一張琴,一支簫,一爐香,一個素雅的女子,一個沉靜的男子,琴簫和鳴一曲《幽蘭》……這不是一幅詩意的畫,而是正乙祠每個月底都會上演的古琴雅集—《怡心琴韻》,每一場演出都會帶著觀眾進行一次詩意的旅行。

古琴本是極雅的,正乙祠演出過程中的氛圍營造也十分雅致。從門外灰墻舊瓦的巷陌小道,到邁入朱門後的雕梁畫棟,院中香案上沉香嫋嫋,一張古琴端正擺放于琴桌之上,缸中游魚在旁往來翕忽,俶爾遠逝,與古琴的靜謐相映成趣,令觀眾還未進入劇場,便已感到了一番安寧。

演出開始,在三聲空靈的磬聲過後,一個身著白裙的女孩手捧一爐香繞場一週,面容安詳,既讓人感覺到古人“走香”儀式的莊重,又使觀眾在琴聲響起之前,先行一步進入寧靜的氛圍。隨後,主持人和琴師引導觀眾步入一個古意盎然的世界。

演出陣容由眾位名家弟子組成,著名琴家吳文光的學生,來自雲南的青年琴家何子珺及北京琴家黃文懿、樊娜與少年古琴新秀、趙家珍教授的學生婁力丹。從一代古琴宗師吳景略到其子吳文光,“虞山吳派”始終以氣韻見長,宮商彈奏間深具當代文人行吟之風,從“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陽關三疊》,到“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梧葉舞秋風》,再到“落淚沾邊草”的《胡笳十八拍》,不過100分鐘的時間,觀眾欣賞到了從兩漢魏晉到唐宋晚清,各個時期古琴藝術的精華曲目。

充分利用三層舞臺空間,利用不同聲場效果,使曲目得到立體化演繹則成了《怡心琴韻》的又一藝術特色,在《陽關三疊》中,一層舞臺上的琴音與二樓檐廊下的簫聲相互交融,兩廂隔空遙望,在視覺和聽覺上呈現出詩意化的演出效果,男旦劉欣然恰如其分的吟唱,使人漸漸沉浸在了唐人筆下的漫漫詩韻當中。而在琴曲《廣陵散》中,古琴藝術與堂鼓、舞劍的結合令人眼前一亮,當錚錚怒鳴的琴音、鏗鏘有力的鼓聲配以劍舞時,千百年來聶政、嵇康的凜凜情懷便躍然弦上。

一場演出同時也是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之旅。與一般音樂會簡單的曲目羅列不同,古琴雅集每一首古曲之間,都由資深媒體人楊浪親任主持講解。什麼是減字譜?樂譜在“文革”時期又怎麼會被當作反革命密電碼?楊浪從琴曲《流水》作為唯一被宇宙飛船載入太空的中國曲目説開來,洋洋灑灑,用生動的語言勾畫出一幅幅神采飛動的琴學畫卷,配合劇場中三面多媒體大螢幕的動態圖畫,使觀眾輕而易舉地就能學習到琴學知識。

曾任《三聯生活週刊》主編的楊浪並不只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的博學,生動的講解不僅讓觀眾記住了古琴知識,更使古琴走下神壇,拉近了它與當代人的心理距離。“希望通過這場演出,能使古琴在人們腦海中擁有更多鮮活有顏色的記憶。”對此,楊浪解釋道。

演出在嫋嫋繞繞的琴聲中緩緩落幕,座中的眾位看客沉默片刻,才趕緊鼓起掌來。謝幕之後,他們又都拉著幾位琴家和演員合影。

為讓更多青少年接近傳統文化藝術,古琴雅集推出了暑期親子套票優惠,買兩張成人票送一張親子票,讓古琴藝術成為青少年提升審美素質的階梯。

文藝快評

指尖上的中國

劇評人楊思思

前陣子,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備受推崇,幾乎成了坊間巷尾開口必談的話題。究其根源,除卻片中種種美食滿足了國人的視覺味蕾外,更重要的是,該片將飲食所蘊含的傳統理念與氣質儀軌一併闡發,使觀眾了解到更多食材食物之外的飲食文化內涵。

賞畢正乙祠古琴雅集《怡心琴韻》,便想到了這樣一個相似的表達:指尖上的中國。

涵泳五千年曆史發展長河,中國的人文藝術風貌從來就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這其中,古琴藝術作為最早出現的彈撥類樂器,更是熨帖著上千年的人文積澱和文化品格,見證著古代音樂的源流嬗變。詩云:心造虛無外,弦鳴指甲間。一方桐木、七根絲弦,千年間,指尖在上面流淌的是意興古奧、中正平和,士大夫式的寄情抒懷,在指尖發出清高的鳴響;然而,陽春白雪得久了,也就難免曲高和寡起來,如今,普羅大眾認知上的日漸式微,青少年審美教育上的無意疏離,使古琴藝術逐日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鮮有問津,或乾脆淪為故紙堆裏的符號,高處不勝寒。在如此背景下,這臺由資深媒體人、作家楊浪聯袂琴家黃文懿共同製作的《怡心琴韻》便有了它獨特的存在意義:以音樂肩承美學欣賞,以講解實現美育傳播,見微知著、深入淺出,帶領觀眾共同發現琴學魅力,詮釋古琴美學精髓。

整晚演出,八首琴曲各臻一境,指尖上的吟猱綽注在弦上來得徐疾有致,泛音飄逸、散音深遠、按音柔融,琴家們心思放得沉穩,琴上就有了迴環綿延的空間,顯出太古遺響的分量,佐以古戲樓垂花疏影,洞簫廊上,怡情悅性間,在座者頗可得些清遠幽微的詩中境界。

而在詩境之餘,還要品些畫裏韻味。整臺演出中,主持人楊浪先生的琴學講解配搭多媒體演示,幾與琴曲演奏平分秋色,引經據典、意蘊豐贍,一如白石老人筆下的兼工帶寫,是介於水墨寫意和工筆設色間的暢然筆法,疏密有致、氣韻生動、所言之處儘是滿紙煙霞,語言的墨韻將觀眾浸染到古琴美學的景深之中。無論是晦澀複雜的減字譜,還是週密反覆的琴器構造,到他這裡都不免鮮活起來,妙語連珠的即興,簡簡單單就為觀眾在古琴單線條的音樂世界裏增上幾許濃墨重彩的人文筆觸。

琴弦怡心,解説騁懷,《怡心琴韻》,美哉享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