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名家展示古琴文化 正乙祠邀您高山流水覓知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02 11:30:55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名家展示古琴文化 正乙祠邀您高山流水覓知音

聞曲亦聞心,而後為知音。5月4-5日,一場集古琴演奏、琴曲演唱、琴學講解于一體,全面展現古琴文化精髓的古琴雅集《怡心琴韻·知音》將亮相正乙祠古戲樓,作為“正乙華年”春季演出季的重點演出,為古琴尋找知音,讓觀眾讀懂古琴。

古琴藝術首次走進會館戲樓 吳門弟子立體演繹琴曲精華

從“一代古琴宗師”吳景略到其子吳文光,“虞山吳派”始終以氣韻見長,宮商彈奏間深具當代文人行吟之風,此次《怡心琴韻·知音》中的幾位琴家黃文懿、賈建軍、樊娜正是吳文光教授的學生,屆時三位“吳門弟子”將分別老中青三代琴家,詮釋他們心中的“虞山琴韻”。演出當晚,從“澹澹兮江河”的《流水》到“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陽關三疊》,從“落淚沾邊草”的《胡笳十八拍》到“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梧葉舞秋風》,觀眾將欣賞到從兩漢魏晉到唐宋晚清,各個時期古琴藝術的八首精華曲目。

據悉,這也是古琴演奏第一次走進會館戲樓,對此,演出主辦方表示,不同於誕生在西方的劇場和音樂廳,戲樓是最具中國原生本土概念的演出場所,正乙祠建於康熙五十一年,其三百年的人文發展歷史與千年古琴文化相得益彰,而戲樓全木質的榫卯結構與古樸典雅的建築特色,則將更好地詮釋古琴“中正平和、清遠幽微”的美學內涵,使觀眾通過獨特的環境氛圍,得到最為醇厚唯美的藝術享受。

當晚,《怡心琴韻·知音》將充分利用正乙祠三層舞臺空間,設置多層表演區,利用不同聲場效果,使曲目得到立體化演繹,例如,在《梅花三弄》中,一層舞臺上的琴音將與二樓檐廊下的簫聲相互交融、彼攝互蕩,兩廂隔空遙望,在視覺和聽覺上呈現出詩意化的演出效果。

全面展現琴學文化名家大師坐鎮現場

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演奏會,《怡心琴韻·知音》將自己定義為一台具有美育功能、旨在讓觀眾聽懂的古琴“音樂會+閱讀會”,其將通過主持講解、實物展現、琴樂演奏、琴歌演唱等方式全面展現深邃高雅的古琴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整場演出將由傳媒界前輩、著名作家楊浪擔任現場主講人,作為曾在《中國青年報》《財經》雜誌任高級編務、創辦《三聯生活週刊》並出任首任主編的資深媒體人,楊浪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熱愛和較深的研究,此次,他將做客正乙祠,通過與實物與多媒體大螢幕結合的方式,向觀眾生動講述每首琴曲背後的歷史典故、藝術主張,以及包括“琴器”“琴音”“琴譜”“琴派”“琴人”在內的泱泱千古琴學文化,藉由他“授之以漁”的娓娓講述,觀眾或可逐步讀懂古琴藝術,成為“聞曲亦聞心”的古琴知音。

此外,該場演出榮幸邀請到著名歌劇、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元華及“古詩詞演唱第一人”姜嘉鏘兩位“重量級”嘉賓登臺獻唱,成為又一不容錯過的觀看理由。李元華曾因京劇樣板戲《龍江頌》、歌劇《白毛女》而家喻戶曉,此次,她將為觀眾帶來琴歌《胡笳十八拍》,據悉,這版由李元華演唱的《胡笳十八拍》受到過多位先師大家的教授指導,並在當時被中央親點,錄成唱片,成為毛主席晚年病榻上的常聽作品,屆時,觀眾將在哀怨幽婉、盪氣迴腸的曲調中與吟者同哀同訴、共嘗離情。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如今已年逾七十的姜嘉鏘則將在演出中儒雅詮釋《陽關三疊》,其嗓音圓潤、動人深情、極富表現魅力。對此,曾有聆聽過這版琴歌的海外遊子在部落格上坦言,姜老師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己已是潸然淚下、不能自已。當晚,正乙祠戲樓中,一人一琴一簫,姜嘉鏘將再次為大家帶來這首詞句清麗、情感真摯的膾炙佳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