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奧地利城堡劇院裏很熱、很熱,但無論是西服革履的男士,還是身著晚禮服的女士,都挺直了脊背認真地盯著臺上演員的一舉一動,每一次幕間不約而同響起的掌聲,都像是一大群海鷗“撲啦啦”從寧靜的海面上飛過……
奧地利當地時間7月1日晚,國家大劇院原創劇目京劇《赤壁》歐洲巡演,結束了首站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三場演出,近3000名觀眾見證了近年來國外最大規模的、也是奧地利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京劇演出。
破例:
莎士比亞遇見諸葛亮
奧地利城堡劇院始建於1741年,這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世界級的精品劇目。劇場的外立面上雕刻著莎士比亞、莫裏哀、席勒等戲劇大家的名字,他們可能從未想到有一天諸葛亮、曹操也會在這裡粉墨登場。
京劇演出在城堡劇院還是第一次。劇院總經理馬蒂亞斯·哈特曼表示,中國京劇對當地觀眾絕對是一種新鮮事物,“藝術市場總是需要新鮮的東西,這樣才能激勵人們去做更多的藝術嘗試。”
國家大劇院為了這次文化之旅做了非常週密的準備。他們特別製作了一套適合歐洲劇院的巡演舞臺裝備,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曾被北京戲迷津津樂道的大場面,在這裡被完美再現。此次《赤壁》的“出征”陣容和國家大劇院的首演一樣“豪華”,雲集了于魁智、李勝素、李宏圖、朱強、陳俊傑等當下國內梨園行裏的一流演員。
為了讓歐洲觀眾更充分地感受京劇中獨特的音樂,在第一幕“銅雀興兵”曹操最後一段唱音剛落,最能代表京劇音樂的京胡被特意放大:一段出神入化、密不透風的急速演奏一下子將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烘托得淋漓盡致。
奧地利很少有來自中國的演出。平時只能靠看電視、DVD過癮的戲迷余女士帶著丈夫和朋友一起來看《赤壁》,在她看來這更像是一次難得的節日。她先生是奧地利人,但對《赤壁》也非常感興趣,他認為這齣戲視覺、演唱、表演都非常出色。
創新:
講解人打破文化隔閡
文化、語言的隔閡是京劇走出國門的大障礙,一直以來,國外演出都是武戲多、文戲少。但《赤壁》卻以文戲居多,對於當地觀眾無疑是極大的挑戰。不過,大劇院選擇了創新的推介人講解方式,讓臺上台下的文化鴻溝消弭于無形。
演出中,第一個上場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曹操,而是高鼻梁、深眼窩的奧地利知名演員格爾特·福斯。福斯生於上海,童年經常跟母親輾轉于上海各大戲園子。年逾七旬的他,帶著兒時的記憶為觀眾解讀《赤壁》。福斯的解讀深入淺出,他還教觀眾看到精彩處可以叫好。福斯精彩的講解將劇場的氣氛攪得一團熱鬧,原本還覺得與京劇格格不入的西洋古典風格劇院,竟然多少有了些戲園子的感覺。
劇中優美、豐富的獨特唱腔,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京劇的別樣魅力。一位奧地利記者説,她最喜歡“舌戰群儒”那段唱,演員們的表演和唱腔相輔相成,讓觀眾不用看字幕就能大概知道他們的觀點和主張。“銅雀興兵”那段音樂的處理也得到了觀眾積極的反饋,出神入化、密不透風的急速演奏一結束,台下爆出雷鳴般的掌聲和“耗(好)、耗(好)、耗(好)”的叫好聲。
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聲樂係知名教授彼得·沃斯20年前曾在北京看過京劇。他説:“中國京劇演員的技藝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驚喜:
蘇菲最好的生日禮物
演出當天趕上了維也納夏天難得一見的37℃高溫天氣,古老的城堡劇院裏沒有空調,劇場坐滿了人,又被舞檯燈炙烤著,顯得分外的熱。但觀眾的熱情更高。
于魁智、李勝素、李宏圖等一亮相,觀眾席裏就像海面上卷過一層波濤,暗暗涌動著驚嘆。一身著“仙鶴衣”的諸葛亮瀟灑飄逸、仙風道骨;身著“紋龍服”的周瑜則風流倜儻、年輕俊秀;曹操穿上了具有雲肩、腰箍、革帶等諸多戎裝元素的“男蟒”,別有一番霸氣豪邁與大將之風。鳳冠霞帔、以水粉色為主色調的小喬,將東方女子溫婉、柔美的古典氣質表現得極為迷人;而背上插滿靠旗,頭頂長翎的“刀馬旦”孫尚香則將一個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刻畫得入木三分。
演出結束後,年輕的姑娘蘇菲和莉迪雅還不願離去,而是湊到樂池跟前,仔細研究各種她們從未見過的“古怪”樂器。樂師拿著京胡向她們解釋説,這就是中國的小提琴,是京劇演出中最重要的樂器。
當天正是蘇菲的生日,好朋友莉迪雅給她的生日禮物就是這場演出。蘇菲説,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隨後,《赤壁》150多人的巡演團隊將啟程前往匈牙利、捷克兩國首都巡演。
圖為觀眾在演出現場熱烈地交流觀後感。羅曉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