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大型紅色歌舞劇《延安保育院》天橋劇場將上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7 09:45:4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6月1日至3日,曾于建黨90週年之際在延安公演的大型紅色歷史歌舞劇《延安保育院》將來到北京天橋劇場,舉行晉京演出。該劇總導演李捍忠是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的藝術總監,他將多年現代舞的編創經驗應用在紅色歌舞劇的創作中,為這部作品帶來一股現代風。

延安保育院對很多觀眾來説並不陌生。1938年7月,進步人士、社會團體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發起成立了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專門負責接收培養邊區幹部和軍人的子女以及革命烈士遺孤。彭湃的孩子彭士祿、羅亦農的孩子羅西北、謝子長的孩子謝紹明、李碩勳的孩子李鵬、劉少奇的孩子劉愛琴、任弼時的孩子任遠方、李維漢的孩子李鐵映、鄧小平的女兒鄧林等都曾在此就讀……他們後來有的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成為潛艇、水電等方面的專家,是建設新中國的棟樑。而為了讓這些戰爭中倖存的孩子在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都能健康成長,保育院的“媽媽”們做出了很多犧牲和努力。

為了再現這段歷史,《延安保育院》的出品方陜西旅遊集團公司自2010年底開始陸續採訪了200多名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蒐集了200多個小時的影像資料,還收集了書刊、信件、照片等大量珍貴的保育院史料。最終,主創人員決定以情感為主線,表現一個戰士遺孤在保育院“媽媽”們的精心照顧下,從失去親人的自閉孤獨中走出來,重獲心中的陽光。

“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情感卻是真實的。”導演李捍忠介紹,而表達真實情感,正是現代舞的強項。所以,整臺演出很難説到底哪個部分用了現代舞,而是採用了現代舞注重創新,沒有程式,重在反映真實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理念。在具體的藝術處理方法上,主創人員嘗試了現代舞抽象的技法。比如在全劇序幕部分,舞臺上並沒有殘垣斷壁和烽火連天的場景,而是用舞臺深處不斷閃爍的紅光代表戰鬥還在繼續,舞臺前方,一組演員用慢鏡頭動作,表演不斷站起衝鋒又不斷倒地犧牲的戰士。雖然並不寫實,但情感的線索一下子將觀眾的心牢牢抓緊。

在表演上,主創人員也追求一種自然狀態。該劇共有成人演員34人,娃娃演員17人。娃娃們上臺演出前沒經過太多訓練,孩子們常常會在舞臺上東張西望,站隊還站不整齊,可導演有意保留了孩子們這種天真自然的狀態。成人演員中,也很少能看到刻意的表演。“你很少能看到舞蹈演員的‘范兒’。”李捍忠説,成人演員中一多半來自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現代舞的訓練本就不同於芭蕾、民族民間舞等,沒有固定程式,動作也較靈活,舞臺上,演員們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帶孩子玩耍,肢體動作都自然而然,用導演的話來説,就是“不端著”。這種理念也影響了參加演出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十余位演員,就連男女主演,青年歌唱家李暉和陜北“清唱王”賀國豐的表演,也非常自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