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吳門琴派首次整體登場 “吳門琴韻”震撼觀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8 17:11:05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吳門繼承人葉名佩

吳門繼承人葉名佩

珍稀宋琴玉玲瓏

珍稀宋琴玉玲瓏

一場名為“吳音清婉”的古琴音樂會將於5月21日晚登陸東藝海上雅樂系列音樂會專場。

這也是久負盛名的民間古琴流派吳門首次以整體陣容與上海觀眾見面。屆時,包括年過八旬的葉名佩在內的吳門現有幾名非遺繼承人將悉數與登臺獻技。而屬於吳門的兩張珍稀宋琴玉玲瓏和祝公望焦葉琴也將同臺演出。距演出尚有兩周之前,所有門票均已售罄。

吳派琴學源遠流長。春秋時期,言子在吳地弦歌化俗,傳播琴藝。東漢時,蔡邕遠跡吳會授琴十二年,發吳派琴學之端,流傳焦尾琴的故事。初唐大琴家趙耶利稱讚“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對吳派古琴作了很高的評價。明清時期吳派先後出虞山、廣陵諸派。吳門一脈是近代虞山琴派(熟派)的繼續和發展,今虞琴社創始人之一吳門古琴宗師吳蘭蓀先生為熟派,其琴藝嚴謹而淳實,琴風中正平和、古樸純正、清微淡遠。吳兆基之師吳浸陽先生源出蜀派,因久居江南而深受熟派影響,其琴藝瀟灑恬逸。吳兆基得父吳蘭蓀、師吳浸陽兩位大師的琴學真傳,並融會貫通。加上致力於太極拳氣功與古琴操縵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彈起琴來已不著意于技,而更注重道與氣,注重意境、情趣與韻味。其琴風中正平和、寧靜古樸、清逸灑脫、氣韻生動,可謂是集吳派古琴之大成,被譽為“吳門琴韻”。

音樂會曲目目前已確定有纏綿悱惻的《憶故人》、感慨世事無常追求精神超脫的名曲《漁樵問答》、讚美高尚節操的《梅花三弄》以及《龍翔操》、《長門怨》、《老陽關三疊》、《高山》、《瀟湘水雲》等。

現場將呈現的玉玲瓏由吳兆基先生之父吳蘭蓀先生於上世紀20年代得自上海,琴身沐漆光滑,為六邊形百納琴,通體蛇腹段、梅花段,經考證為南宋遺物。音韻極佳(具體見《中國古琴珍萃》、《絕世清音》),為吳兆基所藏名琴之最。明代新出現了不少前代沒有的琴式,其中最負盛名者是生活在弘治嘉靖年間的著名斫琴家(畫壇知名人物)祝海鶴(字公望)所創之蕉葉琴,其琴形態旖旎秀逸,蕉葉卷邊工雅生動,音色潤勻透靜,為琴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此次兩張珍稀名琴來滬,也將一償古琴愛好者欲睹真顏的夙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