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52位“京劇之星”上演52台大戲 閃耀梨園一整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04 16:32:09 | 文章來源: 北青網

北京京劇院聯手梅蘭芳大劇院 “烘焙”整年京劇盛宴 造聲勢 攢人氣闖市場

北京京劇院聯手梅蘭芳大劇院 “烘焙”整年京劇盛宴 造聲勢 攢人氣闖市場

譚孝曾、遲小秋、杜鎮傑、王蓉蓉、李宏圖、董圓圓、朱強、陳俊傑等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中的8位組成“名流之星”;包飛、王怡、尚偉等三個團中常挑大梁的12位舞台中堅力量形成“中堅之星”;張建峰、譚正岩、竇曉璇等從青研班、流派班以及“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擂臺賽的優勝者中遴選出的32位青年演員匯成“青春之星”。 2012年1月1日起,北京京劇院最強力量綻放梅院舞臺,52位魅力四射的“京劇之星”連續52周上演52台經典大戲,閃耀梨園一整年。

如此規模和聲勢的梨園行動對當下的北京京劇院並非罕見之事。從去年春天集結全院青春力量比拼技藝的“魅力春天”,到見證國之新角誕生的全國青年京劇演員擂臺,再到以“三架馬車、九大頭牌、十五經典”驅動、在全球50座城市巡演200場的“唱響之旅”,北京京劇院正乘著文化大發展的東風在京劇復興的道路上疾馳。

然而,在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看來,和形成燎原之勢的吸金電影工業、聚集最廣泛公眾注意力的流行音樂界相比,京劇的生存和發展尚顯弱勢和跼踀。經歷“不斷的實踐和摸索”之後,“舵手”李恩傑把眼下的“造星計劃”歸結為“造聲勢、攢人氣、闖市場”這條京劇發展之路的延續。

★造聲勢

“注意力經濟下的規模效應”

“過去的很多年裏,京劇的市場培育都在走一條越做越沒信心的路子。把劇目打散、演員打散,觀眾還沒注意到你的時候戲都演完了,所以無論劇院還是演員都認為自己的藝術過時了,觀眾不買賬了,其實不過是假像障目”。

向來善於把文化産品和消費市場對接的李恩傑,在接管京劇院之後,將古老的京劇藝術行銷瞄準了當下市場心態。“經濟不斷提速,人的心境也跟著提速或説浮躁。在巨大的資訊流中,人們傾向於對單一事件忽略和遮罩,因為疲於應付。所以你想抓住觀眾有限的注意力,你只能做規模做聲勢,把事件變成公眾事件、社會事件、大家都談論的‘大’事。”

而“事實”給了李恩傑信心。“《唱響之旅》在北大的上座率是個很好的例子。第一場,坐不到一半,後續的十幾場眼見著座越來越滿,到最後一場一票難求。為什麼呢,媒體的宣傳越來越猛;北大的學生們一個看完了和周圍的一群同學説,‘百講演的京劇真不錯,你也去看看’;每天經過那巨大的齊整的角兒的海報,哪怕你沒聽過京劇,難免也想去湊個熱鬧探個究竟。”

所以在2012開年即啟動的“每週一星”演出活動裏,“規模聲勢”、“全明星陣容”依然成為劇院的堅持。“青春之星”序列打頭炮的文武老生杜喆給記者舉了一例,“有個戲迷在微網志給我發私信,説感謝劇院的安排,以前哪個時段想看哪個演員不一定能看著。這回好了,一整年的安排都給你,你想看誰都行,看完一個不過癮,就接著看,文武兼備,劇目紛呈。”

★攢人氣

“給演員最公平的機會,成不成‘星’拉出來練練”

在“魅力春天”全國擂臺賽演出《野豬林》後,“青春之星”代表之一的杜喆依然選擇了這出骨子老戲作為“每週一星”的亮相之作。“擂臺賽上老師給我的戲把脈,‘宗李(少春)派的路子上,應該把老戲吃透’。”對杜喆而言,排練打磨、在眾多戲迷眼前經受考驗就成為了“最寶貴的機會”。

“我發自內心要感謝劇院,不論是擂臺賽還是每週一星,受益最多的就是我們。以前年輕的京劇演員演出機會並不多,真是幹著急,現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週末。師兄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機會給你了,行不行就看自己了。我們不論練功、學比幫帶都更有勁頭,很明顯。”

而這種“幹勁”正是“名流之星”希望看到的。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一團團長王蓉蓉更傾向於把自己定位成“參與者”。“到了這個歲數,自己的演出場次、觀眾認知度都不成問題了,想看到的是京劇的未來力量能夠真正成氣。”王蓉蓉説,有時候坐在電視前看京劇錄影“真是來氣”,“業務水準高的、態度上誠懇的絕對不少,但是個別演員唱不像樣、扮相不用心,水準還不及業餘票友”,“老抱怨待遇不高、條件不好有什麼用呢,觀眾眼睛尖得很,用這種消極的態度對待演出,誰還會去給你捧”。

在王蓉蓉看來,公平的展示機會可以提升演員的自我要求。“你方唱罷我登場,是不是星,成不成星,拉出來試一下就知道了。”

在“中堅之星”的序列中,尚偉表現得尤為興奮,因為在自己選取的《霸王別姬》一齣的下半場裏,“三大爺”尚長榮將親身搭戲。“如果説‘唱響之旅’推的是當紅名家,擂臺賽推的是青春力量,那麼‘每週一星’是給我們中間一代的展示機會,我很珍惜也很興奮”。

★闖市場

“利益共用、風險同擔,不搞場租搞分成”

在李恩傑看來,京劇距離完全由觀眾買單的市場化操作尚有不短距離,然而距離不意味著停止靠近的步伐。

“每週一星”持續一年的活動裏,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採用強強聯合的手段,京劇院齣劇目出星,梅院出場地出宣傳力量,雙方在窗口售票的收益上五五分成,而單獨一方行銷售票可提收益的七成。

“傳統上,京劇院團和劇場採用場租制,固定的成本花費,掙了賠了劇院自己擔。這樣大的項目採用分成制是很少見的。對京劇院來説,這算規避風險的方式之一。而對梅院而言,願意承擔這種風險,一方面來源於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則絕對體現了梅院對京劇當下的市場信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