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西施》領跑歌劇馬拉松 大劇院管弦樂團首亮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6 13:26:18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西施》領跑歌劇馬拉松 大劇院管弦樂團首亮相
歌劇《西施》

4月15日,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歌劇《西施》在經歷新一輪打磨之後再度上演,同時拉開為期3個月的大劇院歌劇節帷幕。新近成立的大劇院管弦樂團也首次正式亮相,與大劇院合唱團攜手展示“駐院藝術團”的藝術水準。

《西施》新一輪演出並未對去年的首演進行原封不動的複製,而是通過一系列精益求精的新變化,使得全劇更臻完美。作曲家雷蕾為二輪演出創作的一首全新序曲,一開場便把觀眾的耳朵牢牢抓住。作為全劇音樂精華的濃縮,新序曲比之前的序曲更勝一籌。此外,全劇結尾“沉江”段落中,一段全新加入的合唱長達6分鐘,令劇情跌宕起伏,強烈的戲劇衝突也使《西施》的悲劇氛圍更加濃郁。這一頭一尾,使得《西施》可聽性與可看性大為提升。

三位從西安過來的觀眾是第一次走進劇場看歌劇。他們以前覺得歌劇離自己特別遙遠,只是在電視上看到西方經典歌劇的片段,諸如“飲酒歌”、“今夜無人入睡”。這次聽《西施》,發現挺容易接受,情節吸引人、音樂好聽、場面輝煌。

臺上演員唱得優美動聽,台下樂隊伴奏得也是相得益彰。在陳佐湟的指揮下,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色圓潤而富有層次。自第一個音符響起,弓弦間的張力便將歌劇院籠罩在一種唯美浪漫的氛圍裏,將演員與觀眾共同引入兩千年前的吳國與越地。銅管聲部與豎琴尤為突出。幾段簡短的獨奏段落與快速的琶音展現出他們高超的技藝。演出結束後,指揮陳佐湟和演員都把鮮花拋向樂團。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於今年年初正式啟動全球招募,從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報名者中精挑細選了62位青年才俊。從組建到登臺,樂團在短短兩個月中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被業內很多人認為是創造了奇跡。

大劇院新組建的合唱團的表現也令人讚嘆,被認為是超水準發揮。《西施》中大量合唱的段落、眾多角色的塑造將他們年輕的聲音與表演天賦一一展現。就像編劇鄒靜之所説,“他們的歌聲裏、舉手投足間都充滿了內容”。

■聲音

導演陳薪伊:這次來看《西施》就是衝著管弦樂團和合唱團來的。真的非常意外和驚喜,太出色了。他們的加入使得這個作品跟上一輪演出比起來有了很大進步,更動聽。

指揮家張國勇:第一次以大歌劇亮相,這個樂團可以説非常出色。合作的感覺、聲音的協調、臺上台下的呼應,都聽的出來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給樂團和合唱團都打95分。

指揮家邵恩:這支樂團從各個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有些人説中國人只蓋大樓,不培養大師。我覺得大劇院正在解決這個問題。它讓大劇院的藝術內涵逐漸充盈起來,向國際一流劇院邁出了堅實一步。

樂團圓號聲部副首席戴維:我們今天的演出只是第一場,相信以後的演出會更加精彩。《西施》音樂很容易懂,但語言我們不太容易理解,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綵排時,我在沒有自己演奏的時候通過舞臺旁的字幕去了解故事,再把音樂和劇情聯繫在一起,記在譜子上。

樂團單簧管演奏員開賽: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和這麼多頂級歌唱家合作,非常高興,也很榮幸。這些天壓力一直比較大,取得這樣一個成果覺得很欣慰。我們合唱隊和管弦樂團都非常有朝氣,也都非常有實力。當然,我們要做好綠葉,鮮花是臺上的演員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