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文藝報:上海小劇場話劇 由先鋒性轉向商業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16:06:04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由先鋒性轉向商業性的小劇場話劇

20世紀80年代初,思想解放帶動了探索戲劇的興起,在劇場藝術的實驗上,形成了小劇場話劇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一批從事探索戲劇的青年劇人,由於缺乏在大劇場演出的經濟條件,且劇作先鋒性較強,能接受的觀眾不多,所以往往選擇在小劇場甚至是排練廳演出,如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上海演出的《金棕櫚酒吧的樓上樓下》就是在上海人藝的排練廳演出的。二是國家院團為了突破鏡框式舞臺的演出模式,讓話劇演出更貼近觀眾,開創了小劇場的實驗演出。198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林兆華將《絕對信號》以小劇場的形式在京公演,引起戲劇界的矚目。同年,上海的導演胡偉民將青年話劇團的排練廳改成了一個可以四面觀看、開放性的中心舞臺,執導上演了上海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母親的歌》。兩地院團的成功嘗試,引起了全國話劇同行的興趣,各地紛紛推出了沒有大幕和第四堵墻的小劇場話劇,以近在咫尺的表演拉近與觀眾的距離。1989年4月,在南京舉行的中國第一屆小劇場戲劇節推出了15台小劇場話劇,上海的《親愛的,你是個謎》《一課》《屋裏的貓頭鷹》等與觀眾見面。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上海青年話劇團、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單位紛紛修建了各種類型的小劇場。上海的小劇場戲劇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海派風格,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出的張獻的先鋒戲劇《屋裏的貓頭鷹》參加了中國第一屆小劇場戲劇節,在戲劇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上海的小劇場話劇在發展中前衛性日益減少,商業性逐漸明顯。這一轉變始自1991年,話劇在社會經濟轉型期漸入困境,前衛性的戲劇需要有先鋒意識的觀眾來參與,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商業化都市,這類戲劇往往演不了幾場就受到觀眾的冷落。1991年上海人藝將一個排練廳改造為“黑匣子”小劇場,導演俞洛生將大型話劇《留守女士》改為小劇場話劇,並選用了優秀青年演員奚美娟和呂涼主演,由於題材是都市人關注的出國留學人員和國內留守人員的情感問題,在表演上採取了生活化的逼真手法,觀眾與演員仿佛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使在場觀眾深陷其中。《留守女士》一夜走紅,連演連滿,戲票提前一個月售罄,話劇出現了難得的火爆。這部戲的成功無疑使上海的小劇場話劇,特別是國家院團的小劇場話劇出現重要轉向,形成以城市文化青年為觀眾群體的小劇場話劇特色。此後,上海青話推出的《情人》《大西洋電話》、上海人藝推出的《美國來的妻子》《陪讀夫人》、上海現代人劇社推出的《樓上的瑪金》《鼠疫》等,都是以青年觀眾為觀賞對象的。小劇場話劇演出開始受到追捧,1995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成立後,起初演齣劇目場次為大劇場佔70%,小劇場佔30%,但隨著市場化的轉型和演出成本的核算,小劇場話劇演出場次開始大幅度上升,近幾年話劇中心的劇目70%以小劇場話劇為主。

貼近觀眾,題材新穎,城市特色

對當時上海小劇場話劇的特點,戲劇界亦有不同的主張,小劇場應具有先鋒實驗性、反劇場性和邊緣性等特點,而上海如此商業性的小劇場話劇,專業劇院的演出和傳統的表演方式,甚至更具“斯氏生活體驗派”的話劇表演特點,似乎是將大劇場的戲搬進了小劇場演出。目前上海的小劇場話劇,演出形式貼近觀眾,題材新穎並富有城市特點,又有了一大批較為穩定的觀眾群體,因此應該繼續發展下去,以爭取更多的觀眾。但另一方面,必須避免單一化的小劇場演出樣式,先鋒性的戲劇精神是話劇創新發展的動力,所以也要推動具有實驗精神的小劇場話劇,扶持民間同仁的戲劇群體。從近年上海小劇場話劇的發展看,已有了較為合理的演出格局,如專業劇團的演出仍以面向白領觀眾為主,而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實驗演出,則更多具有先鋒戲劇精神。同時兩者也有了互相交流的契合點,即學院派的主創人員參與專業院團的小劇場演出,專業院團也積極扶持具有先鋒戲劇精神的劇目演出,使上海的小劇場話劇演出能夠保持常盛不衰的局面。

2000年之後特別是近幾年,上海的話劇劇目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長,而其中2/3以上都是小劇場話劇,目前上海每年能演出150場以上話劇的劇場有四家,均為小劇場,如話劇中心三個劇場(兩個200座,一個500座),大劇院小劇場(200座),上戲端鈞劇場(300座)、新光小劇場(320座)。劇目方面2008年上海全年話劇演齣劇目81部,2009年91部,2010年創紀錄達到185部,其中70%是在小劇場演出的。

提高藝術原創力,保證藝術品質

小劇場話劇投資規模不是很大,直接面對演出市場,深得觀眾青睞,在劇目題材樣式上,小劇場話劇往往選擇具有市場影響力、能吸引年輕觀眾的題材,大致可分為幾類:

1.講述現代人的都市心情的“白領話劇”。小劇場話劇與觀眾的零距離接觸使講述現代人都市生活的劇目更能激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往往能取得成功,但由於題材樣式太多太重復,所以上座率已呈較大滑坡。

2. 以劇情取勝的推理懸念題材。2008至2009年度話劇演出最火爆的可算是懸疑劇,由現代人劇社推出的“阿加莎·克裏斯蒂推理演出季”的《捕鼠器》《蜘蛛網》《零時》《死亡約會》等,安福路話劇中心戲劇沙龍推出的《無人生還》《空幻之屋》《意外來客》等,差不多每個劇目都連演連滿30場以上。由於外國懸疑劇結構精巧、故事鋪墊層層設謎,加之舞臺布景幾乎都是實景製作,效果十分逼真。

3.無厘頭搞笑喜劇的風行。2008至2011年民營話劇製作與國家劇院製作相類似的是,都創排了一批搞笑喜劇,如話劇中心的《武林外傳》《羅密歐與祝英臺》等,民營話劇的《我的女友叫如花》《瘋人院飛了》《不騙你騙誰》等。這類搞笑題材對青年觀眾而言,能緩解工作壓力,通過笑聲宣泄情感。但由於題材和手法的雷同,後期演出的上座率在大幅下降。

4.外國經典名劇的復演。民營話劇方面也開始關注外國優秀小劇場經典話劇的排演,如現代人劇社推出的《晚安媽媽》《低音大提琴》《電話陷阱》等,各文化公司代理製作演出的《榆樹下的慾望》《情書》《談談情説説謊》等,這説明一方面觀眾素質在提高,希望能接觸觀摩名劇;另一方面也表明民營小劇場話劇的品位在提高。

從目前還在運作的民營演出場所看,多數仍屬於小劇場話劇演出,相對於大劇場戲劇而言,上海的小劇場戲劇是在“小型的”劇場內進行的戲劇演出。相對於常規的演出場所而言,它是在“非常規的”的演出場所——譬如創意園區倉庫、酒吧、商廈沙龍,甚至是廢棄的車間進行戲劇演出。

2008年之後,隨著創意園區的興起,又出現了一批民營話劇演出場所,如虹口區的海上海劇場、余姚路的同樂坊、凱旋路的可當代藝術中心、龍漕路的下河迷倉等,但是由於這些演出場所都無法獲得“營業性劇場演出許可證”,所以目前大部分場所均以非營業性售票的話劇演出活動為主。由於民營演出場所無法獲得國家財政的補貼,其運營主要依靠企業資助和部分演出收入來維持,因此很難擴大規模。如何從政策上給予扶持,至少設法解決這些場所的演出場地許可證問題,是目前扶持這些民營演出場所的關鍵。

小劇場話劇的紅火,吸引了眾多非戲劇工作者的參與和民營資金的投入,但由於小劇場話劇在投入與産出上給人高性價比的感覺,似乎誰能拉到錢就可玩一把,短平快的“急就章”紛紛出現,把小劇場話劇變成了粗糙的流行快餐。一些具有獵奇心的人跑到小劇場來湊熱鬧,造成目前小劇場上演的戲劇總體水準不高,出現很多“叫座不叫好”的作品。長此下去,必將挫傷觀眾看戲的熱情,“叫座”成為曇花一現。小劇場戲劇現在的缺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只有量,沒有質”。對於這一些現象和問題,應該引起話劇從業者的重視,小劇場話劇從産生到繁榮,已經走過了30年,如何繼續保持小劇場話劇的藝術原創力和演出品質,就需要整個話劇界和社會引起關注,這也是話劇生命力能否持久的關鍵。(文章來源:文藝報 作者:張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