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老腔
中間美術館“是真的嗎——吳嘯海個展”
2011年7月15日,由中間美術館和華夏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聯合舉辦的“原生態戲劇對話學院藝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華州老腔、皮影走進北京中間建築藝術園區”活動在西山腳下的中間建築藝術園區上演,民間文化遺産傳承人和學院派藝術家用作品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華縣老腔是國家第一批文化遺産,曲調高亢激昂,富於變化,有著三千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和電影導演張藝謀在其創作中都曾多次使用華縣老腔藝術渲染情緒,增強藝術效果。而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的碗碗腔皮影是華縣皮影的代表,唱腔婉轉清新,表演文武雙全,可謂是“一口唱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中間建築藝術園區圍繞中間美術館這一核心,以藝術家工作室的形式聚集了一批中國當代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已經日益發展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藝術區。下午,老腔皮影藝術家來到中間美術館,參觀這裡正在展出的“是真的嗎——吳嘯海個展”。作為中央美院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吳嘯海此次的創作突破了學院繪畫的藩籬,深入民間與手工藝人合作,並大量借用了戲劇舞臺的造型元素,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跨界創作。吳嘯海的作品提供給了這些來自民間的戲曲藝術家們一種完全新鮮但又夾雜些熟悉感的體驗。隨後,戲曲藝術家們參觀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王克舉、閻平教授的畫室。坐在王克舉老師繪製的桃花源前,皮影戲老藝人操起月琴唱起《桃園借水》,纏綿的唱腔絮絮道出“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惆悵。還沉浸在曲終愁未了的余緒中,高亢的老腔又立刻將大家帶進了“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熱鬧,與畫中濃艷、跳躍的色彩交相輝映,引得畫家快門不斷、掌聲不息。
“夥計們,啊——都來啦,啊——操起傢夥……”晚上七點半,在船工號子般嘹亮豪邁的“拉波”中,好戲開演。表演曲目既有傳統的《唐王寫降文》,又有新編的《白鹿原序曲》,既有細膩的文戲《賣雜貨》,又有跌宕的武戲《劈山救母》……臺上的熱情迅速感染了台下的近二百名觀眾,叫好聲此起彼伏,高潮連連。還有不少觀眾好奇地跑到臺前幕後,近距離觀看藝術家的演出,過足了癮。
中間美術館作為一家當代美術館,為什麼會將目光投向傳統藝術呢?當我們紛紛用“拯救”的態度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産時,這些傳統藝術用自身的魅力證明了它們的生命力,三千年的發展史中,它們從未離開孕育、滋養自己的土地,這些活生生的傳統藝術沉積了足夠的能量,無懼與當代藝術碰撞,而這樣的碰撞激發的火花無疑是燦爛的。自五四以來的中國,人人都談中西方文化交流,但事實上,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常常在“全盤摒棄”和“盲目推崇”這兩個極端之間奔突,預設了交流的不可能,忽視了碰撞的成果,中間美術館舉辦這樣的活動,正是希望為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間。
北京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孟海東、華夏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理事長喬申乾對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中間美術館參與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九點,已到預定演出結束時間,但是現場氣氛依然熱烈,應觀眾要求,演出一再延長,直到九點半才結束。
華州皮影演出幕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