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何佔豪再譜琵琶版《梁祝》 下月親自指揮深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25 10:18:05 | 文章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何佔豪

何佔豪

1958年,何佔豪和他的同學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婦孺皆知的小提琴作品,也是全世界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弦樂曲,還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音樂的必聽曲目,毫不誇張地説:哪有中國人,哪就有《梁祝》!

5月20 日,琵琶演奏家方錦龍將在星海音樂廳以“復古”的五弦琵琶領銜獻奏這首作品,作曲家何佔豪將親自指揮深圳交響樂團。日前,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何佔豪,請他講述了這一將由越劇演員深情吟唱的最新版《梁祝》有何獨特之處,以及一直致力於推動民族音樂現代化的他又有什麼最新力作。

本報記者 蘇蕾

談新版《梁祝》

民樂交響混搭戲曲舞蹈

廣州日報:這個琵琶協曲版《梁祝》不僅有交響樂隊,還有越劇表演?

何佔豪:對,我感覺這種探索聽眾應該會更喜歡。首先是古典樂器與現代交響的結合,其次是民族器樂與民族戲曲的結合,這在過去都是少有的。

越劇表演是在樓臺相會一段,我出生在越劇之鄉,也曾在浙江越劇團工作過,對越劇、對《梁祝》的故事都熟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每一段其實都是從越劇中來的。現在,我們加入戲曲的展示其實是還原了作品的源頭,將令之更通俗、更感人。此外,在《化蝶》一段,我們還會結合舞蹈,這種混搭的形式是一種探索。

廣州日報:您對這個最新版本《梁祝》最終的舞臺呈現也很期待?

何佔豪:是的,我和方錦龍曾商量過這樣或那樣好不好,作曲家在某種意義上是紙上談兵,需要靠表演者來進行二度創造。比如,我作曲的《相見時難別亦難》一直沒出來,後來徐小鳳一唱就紅了,就是她二度創作得好。

首談指揮心得

最重要是情感表達

廣州日報:您下月到廣州將親自指揮《梁祝》,您有學過指揮嗎,有什麼心得?

何佔豪:上世紀80年代,香港中樂團希望我去指揮一場我的個人作品音樂會。之前,我只在一些小場合指揮過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去學了一點,才正式上臺。其實,任何藝術都是有共通點的,找到了共通點,也就找到了竅門。指揮無外三點,一要熟悉總譜,這一點作曲家不用學;二是動作,我這方面比較靈活;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將情感表達出來,能夠帶動樂隊,這是指揮好與不好的區別。而指揮與作曲家的不同,也就是要將情感與動作結合。

這是我第一次在採訪時説指揮,當內心有體會後,表情與肢體會自然結合,繼而感動觀眾。

新作《陳三五娘》

探索“音樂活化石”福建南音

廣州日報:您最近在忙什麼,有什麼新作品向我們的讀者推介嗎?

何佔豪:我前年開始創作交響南音《陳三五娘》。福建南音是比崑曲更古老的,不久前聯合國剛申遺成功。但這“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再不改革,恐怕很少人聽了。

《陳三五娘》是嶺南很著名的故事,我們將西方交響與福建南音相結合,戲曲老唱段請了台灣一位南音專家來寫,並參考了西方清唱劇,把用三四個小時才能演完的故事用5個樂章、不到50分鐘展現出來,既有交響樂與戲曲唱段的結合,也有交響樂器與合唱的結合。

作品出爐後,福建南音界承認、嶺南專家認可,老百姓們也很喜歡。上個月我們去台灣巡演,非常成功。

如果説50年前的《梁祝》是純器樂的,那麼50年後的《陳三五娘》則是器樂與聲樂的結合,是我的又一部《梁祝》。

知多D

二胡版、琵琶版、

小提琴版《梁祝》對比

小提琴四根和弦是特色

被問到二胡版、琵琶版和小提琴版《梁祝》各有什麼不同時候,何佔豪講道:“每種樂器都有長短,作曲家必須揚長避短。《梁祝》最初是為小提琴而寫,自然發揮了它的長處,例如四根和弦的運用,就是二胡所沒有的;又如弦樂器的音是連綿不斷的,這是彈撥樂器所沒有的。”

二胡勝在連綿不斷

“後來《梁祝》被改編成二胡協奏曲,二胡的連綿不斷是要比小提琴更勝一籌的,因為它的滑音更為自然,而且《梁祝》創作時本身就有模倣二胡的一些弓法、指法。只是小提琴的音區較寬,十分激情,而二胡在這方面比較弱。”

琵琶勝在音的力度

“琵琶在力度上勝過二胡和小提琴,是顆粒性很強的樂器。雖然在連綿不斷上不如小提琴,但如果演奏家將彈撥與輪指相結合,則有另一方面的呈現。

而且用琵琶的語言去表現《梁祝》,有時比小提琴更好。因為其本身的古典味,也因《梁祝》中有一段在創作時是模倣古箏的,只是小提琴的彈性沒那麼足,而這則是琵琶的強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