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再推優秀室內樂演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4 18:28:55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萊比錫弦樂四重奏

▲萊比錫弦樂四重奏

室內樂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的明珠,當你“愛上它”、“戴上它”的時候,你就會親身感受到它的價值所在。國家大劇院的五月音樂節奉獻給樂迷的就是這樣一串串“音樂明珠”。今年國家大劇院的五月音樂節將於5月2日拉開帷幕,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音樂家們將帶來15台風格各異的室內樂作品,其中不乏大牌音樂家和室內樂團,如索菲亞·穆特、曹秀美等。記者日前採訪了三位參加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音樂家。他們一致認為:“這15台室內樂可與國際著名音樂廳的室內樂節媲美,不僅品質上可以信賴,也為一些獨特的演出形式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讓中國觀眾真正了解當今世界優秀室內樂演奏的魅力。”

■穆斯多夫:製造萊比錫之聲

來自德國的萊比錫弦樂四重奏,與格萬特豪斯樂團是萊比錫享譽世界的兩大室內樂團。萊比錫弦樂四重奏樂團演奏家穆斯多夫告訴記者:“如果考察每個城市的樂團和音樂學院,就會發現彼此有著極深的淵源,樂團的音樂家們在音樂學院中教授培養出獨特聲音的學生,繼續著偉大的傳統。這就是為什麼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團和德累斯頓國家樂團是如此獨特。”穆斯多夫這樣介紹他們的排練:“我們一起理解音樂,一起研讀四重奏的樂譜。從巴赫到辛德米特,我們從樂譜中去讀作曲家不同的思想,進而理解音樂,達到默契。從週一到週五我們每天都堅持兩到四個小時的排練,這種刻苦地排練是達到和諧與默契的自然途徑。就像是婚姻一樣,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神秘的,摩擦不斷,經過了長久磨合,自然就能達到默契溝通。”

萊比錫弦樂四重奏與國際上的音樂家有廣泛的交流,包括中國音樂家。穆斯多夫説:“我知道郎朗和王羽佳,非常棒的鋼琴家。他們在歐洲呆了很久,在這些古老的歐洲城市領略文化的傳統,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我相信未來中國會有更多的天才。我知道上海四重奏,他們非常出色。我們演奏過譚盾的四重奏。我們還和中國的一位女民歌演唱家合作過,她叫龔琳娜。”

■楊雪菲:吉他與樂隊合作色彩更豐富

隨著羅梅羅家族等國際著名吉他演奏家在國家大劇院亮相,吉他音樂會越來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而很多觀眾還不太了解,在中國就有一位享譽世界的吉他演奏家,她就是楊雪菲。楊雪菲這次要與西班牙利塞奧大劇院樂團合作。她告訴記者:“吉他即使在國外重奏的也很少,一般都是獨奏。可能國內觀眾比較喜歡熱鬧,所以吉他重奏的演出就會多一些。因為吉他過去音量有限,很難與樂隊抗衡,另外一些大作曲家不會彈吉他也就不大會去寫吉他作品。但現在很多作曲家都喜歡給吉他寫曲子,新一代的吉他經過改良,音量也大一些了,同時演奏家的技術也在進步,再加上現在吉他協奏曲還會用一些音響,所以吉他協奏曲也多了起來。吉他聲音再大,畢竟還是彈撥樂,而且吉他以前在19世紀都是沙龍樂器,在小地方彈沒有問題,所以要在大廳裏演奏的話,很多人也會借助一些音響。”

那麼吉他協奏曲的魅力在哪?楊雪菲説:“一個人畢竟有限,如果和樂隊合作,雖然不像獨奏能突出吉他個體,但從音樂整體上來説,就會變得很豐富。這次雖然只有弦樂,但音色會更加純凈,和吉他搭配也可以更加突出吉他的音色和效果,所以説每一種組合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吉他協奏曲因為少,所以上演幾率相對於鋼琴、小提琴協奏曲還是少很多的。其實人們聽完有很歡快興奮的感覺,或悲哀惆悵,就可以了。具體説聽什麼樂器,我認為我只是用吉他作為一個媒介在表達音樂,但最高的境界是讓人們忘記了媒介是什麼,只是感覺這個音樂太好了。即使是吉他的專業觀眾,如果只盯著我的手或者指法看,免不了在欣賞音樂上就會留下遺憾。”

■依維內克:像爵士樂前輩一樣去創新

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閉幕當天的“午夜玫瑰”專場爵士音樂會是每年的亮點。今年的午夜玫瑰音樂會,擔任演奏的是法國國家爵士樂團。樂團藝術總監達尼爾·依維內克告訴記者:“音樂會全套曲目的靈感其實來自音樂和運動的結合,音樂和舞蹈的融合。不一定是舞蹈音樂,而是充滿節奏感的音樂,能讓人有運動和舞蹈的衝動。我還給予樂手們以高度的發揮空間,他們有大量的獨奏片段。”

依維內克前年才接手這個樂團,他説:“我接手樂團兩年多以來,新創作的曲目是大多數。我也搜尋新的優秀的音樂家,把他們吸引到國家爵士樂團來。他們不一定是一直演奏爵士樂的演奏家,有的以前是搞搖滾的,有的是搞電子音樂的,還有搞現代音樂的。作為藝術總監,我帶來的發展方向是與眾不同的。就拿這次演出來説,演奏風格是混搭了爵士、搖滾、電子音樂和現代音樂。我一直在努力實現爵士樂和別的音樂的互動和發展。爵士樂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歷史上有過的重要創新,比如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比如Swing風格的風行,再後來Hip-Hop對爵士的深遠影響,都昭示著爵士樂的巨大生命力和創新能力。對我們國家爵士樂團來説,對爵士樂歷史的尊重,意味著對過去這些風潮的熟知和掌握,而一脈相承的創新精神則讓我們肩負著給爵士注入更多新元素的責任,正如我們偉大的爵士樂前輩們所做出的創新一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