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打造新經典 2010年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回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5 10:07:49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2010年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已于近日在北京圓滿落幕。這次展演歷時近50天,匯集了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8個參演單位的36台大戲和9台摺子戲,其中多數為新時期以來創作改編並廣受戲曲觀眾歡迎和文化政府部門認可的京劇劇目,如由上海京劇院創作,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主演的《曹操與楊修》便首演于1988年,23年來上演700多場的該劇不僅屢獲大獎,特別是1995年獲得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程長庚金獎”,而且被戲曲界譽為“新時期中國戲曲里程碑式的作品”,成為當代京劇演出創作中既叫好又叫座的代表性經典劇目。而參與此次展演的《徐九經陞官記》《成敗蕭何》《華子良》《走西口》(線上觀看)等同樣也是長期以來備受觀眾關注的京劇劇目。

這次京劇展演雖然是為了展示《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實施5年來所取得的成果,但參演的劇團、劇目、演員數目之眾和規格之高都是新時期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全國性京劇藝術盛會,也可謂是是新時期以來京劇創作與發展的集中檢閱。同時此次展演又恰逢徽班進京220週年和京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之後,因而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義。

京劇藝術自新時期以來逐漸陷入發展的困境,這是不爭的事實。京劇的創作與發展問題也成為業界和學界日益關心和爭論不休的話題。面對當前的京劇創作,我們對創新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而對傳統的繼承卻忽視與淡化了許多。著名文藝評論家解璽璋在京劇申遺成功後的一次座談會上説到:“我們只是呼嘯著前進,摧枯拉朽,等到有一天我們回過頭去看一看,才發現身後已經一無所有。不過值得慶倖的是,申遺成功給了我們停下來喘口氣的機會。這時,也許我們可以不必顧及身後那個一再催促我們向前走的聲音了。”如果説京劇申遺成功給了思考京劇發展的契機,那麼這次京劇優秀劇目展演則提供了思考的範本。

從徽班進京到譚鑫培再到梅蘭芳的京劇近代發展史,在劇目的層面而言就是繼承前人藝術傳統與重塑經典的同時、自身又成為新的藝術傳統的歷史。在梅蘭芳等京劇大師的舞臺藝術已經成為經典和傳統的當下,能夠融入京劇本身並沉澱為京劇的遺産和新傳統的舞臺創作卻屈指可數。這次展演的36台京劇大戲中,既有在傳統戲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改編的《滿江紅》《孫安動本》《寶蓮燈》,也有《曹操與楊修》《徐九經陞官記》《北風緊》等新編歷史劇,還有《華子良》《生活秀》《飄逸的紅紗巾》等京劇現代戲,而且大多數劇目都經過了多年舞臺上的磨合和洗練,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是日臻成熟,不少劇目可稱得上是當代京劇的經典之作。但是與許多京劇傳統劇目相比,能夠成為它們的接續之作且堪稱新的經典與傳統的卻為數不多。這折射出京劇的真正危機在於傳統繼承的不夠而造成當代創新的乏力;既在於新劇目的缺乏,更在於京劇演員自身表現力的弱化。

近些年,在京劇的改革與發展中,僅僅為了創新而盲目地在本應虛擬、注重表演營造時空環境的舞臺上堆滿了寫實的布景。這些侵佔演員表演的空間,使演員不能充分通過虛擬化的表演來展現京劇的藝術魅力,從而導致演員的表現力日益弱化,以至於退化的現象正成為現實。這樣的創新無疑丟掉了京劇自身的優勢及其賴以獨立存在的特質,如此一來,觀眾看到的很多京劇表演就不像京劇,或者不是京劇。正是基於此,在此次展演活動的發佈會上,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針對當下京劇舞臺上的各種創新,提醒從業者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來創新,並産生一種自覺和自信。而自新時期以來,包括京劇在內許多戲曲劇目的創作演出忽視傳統,盲目地借鑒西方話劇、電影以及歌舞形式,以至於形成“話劇加唱”、“無戲不跳舞、有戲必冒煙”等等戲曲藝術創作的怪圈,對傳統文化藝術不自信,進而導致對戲曲藝術傳統繼承的不自覺。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提出對京劇傳統繼承的自覺和藝術自信可謂抓住了當下京劇乃至戲曲藝術創作問題和癥結的關鍵所在。

當然,這次展演的許多優秀劇目在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已經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受到北京觀眾、戲迷的歡迎和喜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要成為真正的京劇新經典,很多劇目在藝術上還有待打磨。而其中的關鍵在於:將目光集中在演員身上、相信傳統的藝術魅力、自覺從傳統中豐富自身的表現力。用焦菊隱先生的話説,就是“應該用自己貨真價實的表演來征服觀眾並提高他們之中某些人的鑒賞力”。(文/毛忠 來源/中國藝術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