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齊默爾曼與哈棟雙料保險” 獻演慶世博交響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11 13:53:48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齊默爾曼與哈棟雙料保險” 獻演慶世博交響月

“是的,小提琴協奏曲始終眷顧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但巴托克的那首也是傑作。”梅紐因在面對中國記者提及“三B(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時曾這樣説。昨晚,這首出自巴托克的“傑作”《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在瑞典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丹尼爾·哈丁的指揮下登陸東方藝術中心,參加由文新集團主辦的“慶世博交響月”演出。

小提琴家齊默爾曼與新生代指揮哈丁的“雙料保險”使整場音樂會頗具看點。史詩般的馬勒《第一交響曲》以田園風景與呼喊閃電的交錯畫面將哲學意蘊呈現在聽者耳畔。12日晚,由新生代指揮家林大葉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會將為“慶世博交響月”畫上句號。

演奏巴托克毋須太現代

1937年,56歲的巴托克受匈牙利小提琴家塞克裏之托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一年多後作品就孕育而生。這首融合著民間音樂中的變奏特點的小提琴協奏曲,不失學院派的專業和嚴謹。昨天將此曲重現的齊默爾曼認為,由於作品的結構嚴謹,它不需要用太現代的方式去演奏。20世紀前後,現代藝術方興未艾,造成的衝擊和影響無處不在。巴托克生前曾蒐集8000多首的民間音樂,這個生活于納粹德國在歐洲肆意掠奪時期的匈牙利藝術家將作品創作得如同19世紀匈牙利畫家蒙卡奇的作品——現實而有力量。在匈牙利政治岌岌可危之時,巴托克想移居國外,又預見到顛沛流離之苦,只能將精神寄託在音樂創作之上。窮困潦倒而又懷著“為藝術而藝術”的希望,巴托克作品的旋律形態千變萬化,卻以冷靜的態度處理著戰爭的焦慮,他將殘酷的現實以音樂進行瓦解,使得痛苦顯得更為莊嚴。

雖然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相比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顯得“低調”了很多,但它依然是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生平最喜愛的作品,作品音階的複雜,使它幾乎很少呈現出可以理性分析的畫面。

此次來東藝演奏的齊默爾曼以精準和熟練的技法表達了對它的喜愛之情,“在我眼中它絕對是20世紀所有小提琴作品中數一數二的。我覺得能在這場音樂會上演繹它,是一個向大家介紹巴托克音樂的良機。”

哈丁的“青春馬勒”

與其他一流樂團動輒上百年的歷史相比,瑞典廣播交響樂團稍顯年輕,駕馭這支樂團的是年僅35歲的指揮丹尼爾·哈丁,由他指揮的《第一交響曲》堪稱“青春版”的馬勒。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作于1888年,此曲曾由有著“黃金左手”的指揮家阿巴多演繹,羸弱、堅強的阿巴多拖著病體,將作品演繹出一種歷練和精幹之美。相比而言,年輕俊朗的哈丁深得導師的真傳,簡潔而不失力度。樂曲一開始以弦樂的泛音來表現即將出現的晨曦,十分傳神。

從自然的美妙、死亡的侵擾到與厄運的搏鬥,馬勒“生與死的悲劇衝突”的哲學定式被賦予在《第一交響曲》之中。要演繹這部規模宏大而意蘊深刻的交響史詩需要顧及各個方面。作為年輕一代的“馬勒專家”,哈丁錄製的首張唱片是和維也納愛樂合作的《馬勒第十交響曲》。此前他也曾率領馬勒青年室內樂團多年,深得阿巴多“黃金左手”的真傳,並被許多樂迷視為馬勒作品的最佳代言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