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大劇院五月迎來“室博會” 獨奏家個個重量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9 14:01:42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正當上海世博會進入衝刺倒計時時,北京也將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室博會”。從5月7日起,國家大劇院第二屆“五月音樂節”將在一個月內集中獻上14場室內樂音樂會,來自7個國家的頂級室內樂團和演奏名家將為北京觀眾展現室內樂的各種可能。

大劇院五月迎來“室博會” 獨奏家個個重量級

李雲迪

大劇院五月迎來“室博會” 獨奏家個個重量級

王健

“室內樂還在襁褓之中”

對很多中國觀眾而言,室內樂還是一個相對新鮮的概念,其普及程度也遠不及交響樂。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室內樂與交響樂同樣是古典音樂的重要部分,但現在交響樂在中國的發展已步入青年期,室內樂卻依然在襁褓中,所以我們需要更大的精力來培育這個嬰兒。”國家大劇院從去年起策劃推出五月音樂節,正是希望培養更多的室內樂觀眾,讓室內樂被更多國人接受、欣賞和喜歡,從而更好的推動室內樂在中國的發展。“從古至今,幾乎每一位作曲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無比精彩的室內樂作品,但國內聽眾對這些作品卻並不熟悉,國家大劇院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室內樂在中國的普及推廣做一點實事。五月音樂節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國家大劇院藝術總監陳佐湟如是説。

名副其實的“室博會”

本屆五月音樂節在內容上更為純粹,但純粹並不代表單一,即將上演的14場音樂會幾乎可以滿足你對室內樂的所有想像:弦樂、木管、銅管、鋼琴、打擊樂、管風琴等不同樂器的“花式混搭”以及獨奏、重奏、樂團合奏的立體化演奏形式,將讓觀眾大開眼界。

例如,打擊樂和鋼琴原本是“節奏”和“旋律”的代名詞,井水不犯河水。此次李飚卻將打破“禁忌”,為節奏注入旋律,與柏林愛樂打擊樂團和來自德國的雙鋼琴姐妹花首次合作,在酣暢淋漓的敲敲打打中為五月音樂節華麗揭幕。管風琴作為國內音樂會的“稀客”,平日鮮有機會聽到。而此次柯林·安德魯與珍妮·費舍爾這對管風琴上的“神雕俠侶”,則將為北京樂迷帶來一次罕見的管風琴四手聯彈,在琴鍵上譜寫二人的浪漫故事。銅管與木管向來是樂團中的“綠葉”,此次也將變身“紅花”唱主角兒,讓觀眾領略管樂的迷人之處。美國風神木管五重奏將帶來一場充滿神話色彩的音樂會,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則將展現銅管“縱貫線組合”的別樣魅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頗為轟動的“午夜玫瑰”爵士樂音樂會今年還會繼續。大劇院此次盛邀到了大名鼎鼎的“艾靈頓公爵大樂團”擔綱“午夜玫瑰”的主角,這支爵士樂史上最顯赫的樂團將為熱愛爵士樂的時尚男女帶來最純正的美國爵士樂。音樂會後,觀眾依然可以像去年一樣,在妖嬈的午夜繼續狂歡,與音樂為伴分享精美冷餐。

獨奏名家個個重量級

除了新穎多樣的演奏形式,本屆五月音樂節的強大陣容也絕對不容忽視,十余位“身懷絕技”的重量級演奏家將在音樂節期間輪番走進國家大劇院。“鋼琴達人”馬丁·史岱費爾德雖然是一位80後,但他錄製的巴赫專輯已經連續5年蟬聯德國古典唱片排行榜榜首,是當今國際樂壇風頭正勁的年輕大師,更被業內譽為是“讓巴赫會唱歌”的人。“鋼琴王子”李雲迪也將在沉寂近一年之後重返舞臺,演奏全場肖邦,以此向肖邦誕辰200週年深情獻禮;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則要挑戰大提琴極限,連續三天上演6套巴赫無伴奏組曲,這無疑是高段位愛樂者難得的饗宴;而從華爾街華麗轉身古典樂壇的大提琴家李垂誼則將聯手芬蘭先鋒樂團“阿萬蒂”,帶來他根據經典版《紅樓夢》配樂改編的樂曲。此外,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音樂家們,也將與剛剛成立不久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共同獻上閉幕音樂會,為本次五月音樂節壓大軸。

精選作品“與時俱進”

一般的交響音樂會一場只能聽到兩到三首作品,而室內樂音樂會則將在一晚集中呈現十余支短小精悍的作品。因此,本屆五月音樂節的曲目也很受關注。其中既有巴赫、肖邦、貝多芬等音樂巨匠的室內樂經典曲目,也有拉丁音樂鼻祖的異域風情之作;既有根據披頭士樂隊及影視作品配樂改編的作品,也有為此次中國演出專門創作的首演新作,可謂凸顯了當今室內樂發展的“潮流指向標”。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介紹説:“這些作品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與時俱進’。一般交響樂作品往往規模太大不便‘動刀’,因此室內樂作品的改編相對更加普遍。這次五月音樂節選擇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色的改編曲,很有意思,它們為室內樂的發展注入了多元的生命和時代的元素,非常值得一聽。”

據悉,本次“五月音樂節”將從5月7日持續到5月29日。同期,國家大劇院還將迎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如英國愛樂、斯特加特廣播、費城交響、BBC交響等。5月的國家大劇院無疑將再次成為古典音樂“重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