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感
對於關心獸首拍賣事件的國人而言,恐怕有的人會感到“落寞”。
縱觀圓明園12生肖銅獸首拍賣的全程,不啻為極其成功的商業炒作,幕後操縱者巧妙運用晚清那一段人盡皆知的歷史資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國媒體的浮躁,充分調動了改革開放後國人近乎偏執的愛國熱情,從而完美地獵取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很明顯,從一場又一場的拍賣糾紛中獲取最大利益者,當然非佳士得、蘇富比這兩家拍賣行莫屬。這兩家拍賣行的方式並沒有什麼新鮮過人之處,無非是通過製造事端、引爆新聞點,然後挑動口水戰、“金錢械鬥”,進而坐享“漁翁之利”。將兩家拍賣行從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在日本和中國進行的兩次“戰役”進行比照,也不難發現:他們在兩個國家使用的手段幾無二致,近乎整版複製,只不過在情緒挑逗的技巧上小有調整而已。
“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在政治上聲譽掃地,失去了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一貫有著“小國大民”心態的日本人憑藉堅忍的民族耐力,背負歷史判決的重壓,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僅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就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經濟騰飛。
到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泡沫經濟的出現,熱錢氾濫,此時,佳士得和蘇富比迅速抓住時機,在日本企業家的眼前上演一幕幕藝術品拍賣大戲,看得人眼花繚亂、趨之若鶩。
於是乎,投資藝術品很快就成為日本富豪的新選擇。通過公開競價拍賣的形式,日本人屢屢挫敗西方買家,有效地宣泄了“二戰”以來被壓抑的民族自尊心,花上幾十億日元從倫敦買回一張畢加索的畫,竟然能使大和民族集體狂歡數日,而且,投資者經常會被當作“民族英雄”來崇拜。
在中國,“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老百姓普遍受惠,一部分人迅速成為千萬、億萬富翁,形成了一個以江浙、廣東、山西為中心的新富豪階層。這一人群有著超乎知識精英們之上的個人自尊心,在投資問題上往往極易受到輿論影響。
正因為如此,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佳士得、蘇富比很快便把亞洲藝術品市場的重點轉向中國。他們一方面豎起幾隻天價文物標桿,如“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等,讓中國富豪們迷醉於藝術品投資的非常暴利,另一方面,他們不斷拋售西方列強在歷次侵華戰爭中搶掠去的中國文物,利用其間的激情故事,激發中國富豪們的“愛國熱情”,輕而易舉地控制了富豪們的藝術品投資方向。圓明園獸首等中國流失文物,一時間成了拍賣行和投機商的提款機。
拍賣圓明園文物,本質是西方人的狂歡節!佳士得、蘇富比成功地綁架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圈去了中國人的鉅額血汗錢。
馬克思曾説過,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第一次悲劇出場,第二次往往鬧劇登臺。鬧劇之所以一再上演,“後來治蜀”者不可不深思。
本文本文摘自《文史參考》2010年10月上 編撰:柳成蔭
參考資料:《誰在拍賣中國》,吳樹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