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如凝脂
據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介紹,辨識德化白瓷以潤如凝脂為上品,也就是藏家通常所説的玉質感,這種特點與德化一帶的瓷土有關,還與燒制技術密切相關。
海口市博物館館藏一件明代爵杯,是德化白瓷的代表器物,曾在明代大量燒制,存世量豐富。
張健平説,爵杯造型應是呈青銅器而來,是古代的一種酒器,明代德化窯工大量燒制,杯體多飾以梅花造型,該器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德化白瓷的上乘之作,主要是釉質細膩,手感極佳。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德化一帶的瓷土,氧化硅和氧化鉀含量較高,燒成後玻璃相較多,因而瓷胎緻密,潔白如玉,透光度極佳;由於釉料中含鐵量特別低,含鉀量高,焙燒時又採用中性氣氛,所以自瓷釉色更為純凈,因此德化瓷器通體顯得光潤潔白、具有半透明的玉質感。
現在有不少陶瓷藏家手裏經常拿著一塊德化瓷片把玩,主要感受的就是德化白瓷潤如凝脂的特有質感,因此一塊上乘的德化白瓷殘片也是藏家追逐的重點,這讓近年來德化白瓷的收藏行情一路見漲。
白裏泛紅
但凡逛過古玩市場的人,都會看到藏友拿起瓷片對向陽光的專注姿態,這裡關注的就是瓷器胎的通透度。
張健平介紹,德化白瓷的透光率極好,透過陽光,釉中隱隱呈現肉紅色,這是德化白瓷與眾不同之處,也是藏家判定德化白瓷真假的重要經驗。
海口市博物館館藏一件德化白瓷的三足香爐,類似造型的器物在景德鎮産的白瓷器中也曾大量出現,就如何辨識景德鎮與德化白瓷區別,張健平認為景德鎮的白釉是“白裏微泛青色”,而德化的白釉是“白裏微泛黃色”,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肉紅或乳白,更顯得其油潤滋嫩的特殊質感。
張健平介紹,德化白瓷在燒制過程中,由於條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學成分構成和完全控制燒成氛圍,在燒成氛圍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燒成産品瓷質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別稱為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孩兒紅等。
其中的孩兒紅是一種窯變瓷,為明代德化窯白瓷中的極品,它是器物在高溫燒成時由於窯內位置或溫度不同,偶然創造的一種特殊氣氛下産生的窯變。孩兒紅釉瑩潤光亮,器物白中蘊紅,在光線下肉眼看去猶如嬰兒肌膚般粉嫩透紅,孩兒紅成者甚少,傳世更少。
德化瓷聖
每每説起德化白瓷,有一個人總也不能繞過,那就是德化瓷聖———何朝宗。張健平説,如果哪位藏家手中握有何朝宗的瓷雕,那一定是行家裏的行家,德化白瓷收藏的一大特點便是追求大家之作。
何朝宗,一位民間藝人,出生於明嘉靖初年,他從小聰明靈巧,酷愛雕塑藝術,經常隨父親到本縣各寺廟雕塑佛像。長大後,何朝宗不負父親重望,開拓創新將傳統技藝用於瓷雕。
歷代窯工口口相傳,何朝宗發現“白泥坑”附近的白瓷土品質上乘,尤其適合創作白瓷,便專門前去取土。在燒制的過程中,他又與窯工共同研究,推陳出新,逐步掌握了窯泥上釉的秘密配方,每每燒成得意之作,則在背部鈐蓋印章,有葫蘆形或方形篆文款識,他流傳世間的瓷雕作品,都是極少雷同的上乘之品。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有他製作的瓷雕“鶴鹿老人”。老人坐在岩石上,麋鹿匍匐膝下,仙鶴盤旋腳邊。老人雙手抱在胸前,靠在身前的茶几上,雙目微閉,臉含微笑,衣服輕鬆地披在身上,活脫脫一個民間老壽星,表情傳神。
目前,明代德化瓷雕一路領漲德化白瓷收藏行情,尤其是日本、歐洲藏家競相轉場世界各地拍賣行,明代德化瓷雕一經露面,往往拍得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