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博物館館藏的德化白瓷杯
德化白瓷茶具
海口博物館館藏的德化白瓷鼎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廣泛外銷,德化白瓷深合外國人的審美喜好,讓它因此贏得了“中國白”的美譽。“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德化窯位於福建中部德化縣,唐宋時開始燒制青白瓷。明代中葉開始燒制胎釉都晶瑩溫潤的白瓷器,其胎質緻密,俗稱“糯米胎”;其釉剔透光滑,白中微泛黃,俗稱“豬油白”或“象牙白”。
因上乘的德化白瓷傳世甚少,近年來在收藏市場行情一路見漲。
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研究外銷瓷近半生,説起自己的夢想,竟是發現一整船的德化白瓷!
筆者認識的一位藏家,專注收藏海瓷,一日淘到一件德化白瓷殘片,欣喜不已地向故友發送圖片彩信!……
眾人為之癡狂,只為驕傲的“中國白”。
外國人叫響的“中國白”
對於海南的藏家而言,德化白瓷並不鮮見。
尤其是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出水大量德化白瓷粉盒,其中盒蓋上的模印花紋多達20多種,荷花、牡丹、菊瓣……線條流暢,簡潔精緻。
也正是因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廣泛外銷,德化白瓷深合外國人的審美喜好,並因此贏得了“中國白”的美譽。“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據了解,德化窯位於福建省中部的德化縣,唐宋時開始燒制青白瓷,明代中葉開始燒制胎釉都晶瑩溫潤的白瓷器,其胎質緻密,俗稱“糯米胎”,其釉剔透光滑,白中微泛黃,俗稱“豬油白”或“象牙白”。
關於德化白瓷器正式見諸史冊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弘治二年(西元1489年)閩人黃仲昭編撰的《八閩通志》卷二十六·物産篇載:“白瓷器,出德化縣。”
崇禎年間宋應星所著的明代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提及:白瓷“凡白土日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南則泉郡德化……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
史料記載,德化窯自宋元時起,就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瓷為媒,漂洋過海,把優秀的中國陶瓷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東南亞,精美實用的德化瓷改變了當地“多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習俗;在歐洲,德化瓷引發了當地的“廚房革命”,所生産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銀廚具,甚至引發了當地仿製德化瓷的熱潮;在非洲,基爾瓦島的大清真寺遺址、蘇丹墓地都出土過德化窯瓷,有些還被寺院鑲嵌在廟宇建築或墓柱上作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