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紫禁城內有三個博物館 探詢北京最早博物館

紫禁城內有三個博物館 探詢北京最早博物館

時間: 2010-05-20 13:55:36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收藏 >

編者按

昨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于197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從1978年開始每年舉辦。到今年的5月18日,已是第32個世界博物館日。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展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全民族文明記憶的實物體現,對保護文化遺産和人類環境物證具有重大作用。北京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50座,從數量和種類上僅次於倫敦,位列世界第二位。

在剛剛度過了世界博物館日之際,讓我們從地理變遷的角度,介紹北京成立最早的幾家博物館所在地,探尋它們的發展變化。

故宮內曾有籌備最早 開館最晚的歷史博物館

■在國子監成立我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籌備處

在安定門內大街北段路東,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街內有四座宏偉的牌坊,在北京二環路內僅此一例,這就是著名的國子監街。在這條古老的街上,路北有始建於700多年前的國子監與孔廟兩大皇家建築群。國子監在孔廟西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是官教合一、監學合一的皇家大學。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立學部,廢國子監,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的使命才最終結束。

國子監內曾設有我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那是在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1912年的7月。我國的文物收藏和保護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王室、宗廟、府庫已收藏文物珍品。宋朝後,以官僚、士大夫為主的私人收藏,也漸成風氣。但這些收藏始終為皇家或私人所專有,不向社會開放。戊戌變法以後,西方先進思想迅速傳入我國,為了開啟民智,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仿傚外國開辦博物館的主張。光緒三十一年(1905)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未被採納。同年,他在自己的家鄉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意義的公共博物館。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許多新事物在中國出現創造了條件。1912年6月,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提出籌建國立歷史博物館。7月9日,籌備處在國子監成立,任命胡玉縉為籌備處主任。胡玉縉曾任清末學部主事、禮學館纂修,後任京師大學堂講習。蔡元培邀請他到教育部就職,還發生過一段有趣的誤會。1912年3月蔡元培在報上讀到胡玉縉寫的《孔子商榷》一文,見解獨到,文筆暢達,他很欣賞,便吩咐承政廳發函,請胡玉縉來部任職。不料,胡接到函後不僅沒有接受,而且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抗議信。

手繪地圖/陳溥

正在擴建中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子監

紫禁城內廷  

原來問題出在那封邀請函上,邀請函文為:“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受典禮院事務,此喻。承政廳謹傳。”胡玉縉在信中質問蔡元培:“我曾經在前清學部任過職,前清學部與今天的教育部原無繼承關係,不知從何‘諭’起?……‘諭’字乃繼承滅亡的清朝陋習,現在民國制度雖未完善,而帶有專制性質的字樣必須擯而弗用……”蔡元培接到胡玉縉的回信後,深感不安,邀請函雖不是他所擬,但他立即給胡玉縉復信表示歉意,並希望胡能以大局為重,來教育部工作。蔡元培態度非常誠懇,胡玉縉欣然答應到教育部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要籌備,蔡元培立即想到這位博學而具有民主精神的胡玉縉,任他為籌備處主任。

魯迅先生當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僉事兼第一科科長,主管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及文物、文藝等事務。他對歷史博物館的籌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親自參加規劃,並將珍存的古物贈送給該館。

在亂世下博物館的籌備工作一波三折。1915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籌備工作被迫中斷。1917年張勳復辟,籌備工作再次中斷。1918年因國子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籌備工作轉至故宮午門。北京局勢動蕩不定,但籌備工作一直在艱辛地進行,至1926年,館藏已收集到數萬件,決定開館展出。

■國立歷史博物館曾設在紫禁城午門

午門是宮城正門,位於天安門與端門之北,俗稱五鳳樓,平面呈倒凹型,形似宮闕。高大的城臺上正中建重檐撫殿頂大殿,左右凹字轉角處及前端各建一座重檐方亭,亭殿之間有廊廡相連,輪廓錯落,巍峨壯觀。其三面圍合的廣場內是朝廷舉行班師、獻俘、頒詔及廷杖朝臣之地。在端門與午門之間,兩側都建有東西朝房。

籌備14年之久的歷史博物館,決定在午門開館。端門與午門間的朝房為庫房。但在開館之前,經費又出了問題,博物館再次面臨窘境。危難之時,實業家洪業伸出了援助之手,捐助了開業經費,這第一個國立的歷史博物館終於在1926年10月10日開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1929年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後又數度更名,在戰亂與經費困難中慘澹經營。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極大地豐富了館藏。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如吳晗、鄧拓、齊燕銘、翦伯讚、侯外廬、賈蘭坡等都作為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參加了館內的研究工作。

■毛澤東兩次親臨午門的北京歷史博物館

解放初期,全國各地大搞基本建設,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1954年“全國基本建設中出土文物展覽”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轟動。5月2日、22日毛澤東主席曾兩次親臨展會。關於毛主席遊故宮,社會上有許多逸聞傳説,但有正式記載的僅此兩次,而且僅是登上了午門。

1958年,國家決定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並將建館工程列入國慶十大工程。經過不到一年的緊張施工,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這座建築分南北兩部分,北半部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南半部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構成西門長廊,將建築連為一體,與廣場西面人民大會堂的圓形門柱交相輝映。

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于1969年9月合併,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兩館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兩館再次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如果從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算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已走過近百年的歷程。

記得我第一次參觀歷史博物館是1955年上小學六年級時,年輕的歷史老師帶著我們登上午門門樓,我們好奇地看著那些出土的秦磚、漢瓦、青銅器……至今也已50多年了。後來我多次走入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歷史博物館,一次次地感受著我國文明的博大精深。現在,國家博物館正在擴建,還未開館。

1  2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