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七國寶如何飛進上海世博?
高更的作品《餐點》。
羅丹的雕塑《青銅時代》。
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雨交加,上海世博會法國館前總是排著一條長龍,他們中的極大多數是衝著法國的7件國寶級展品而來,記者在排隊的過程中對前後左右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幾乎人人都説想去近距離地觀賞這7件國寶。
7件國寶中有6件為印象派繪畫大師的作品,它們分別是米勒的《晚鐘》、塞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梵谷的《阿爾的舞廳》、馬奈的《陽臺》、高更的《餐點》和博納爾的《化粧間》。另一件是羅丹的雕塑《青銅時代》。
7件國寶首次走出法國
這7件“國寶”均由法國奧賽博物館提供。是由法國文化和通信部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上海世博會法國參展局總裁若澤·弗雷什和奧賽博物館館長居伊·科熱瓦爾三人共同選出的。奧賽博物館的前身是巴黎為舉辦1898年世博會而修建的火車站,後改建為博物館,以收藏19世紀法國美術黃金時代的作品為主被譽為印象派藝術殿堂。它與蓬皮杜文化中心和盧浮宮博物館並稱為巴黎三大藝術中心。
該館7件“國寶”同時出國越洋展出,在法國歷史上罕見。能與之相比的是戴高樂於1963年特批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送展美國。“這7件作品從來沒有走出過法國,而更難以想像的是它們將會在上海世博會的法國館展出6個月。”因此有人戲稱,薩科齊是“行使特權的第二人”。上海世博會法國館館長、法國參展局駐上海首席代表方可説,“這實在是太難得了!”據介紹,7件珍品保險金總額超過10億歐元,而法國館展示區域的安保設施也比照正規博物館建造,以保證“國寶”在世博展示期間的安全。
為什麼不是盧浮宮藏品?
“盧浮宮的珍品更多,為什麼偏偏選中奧賽博物館的呢?”對此問題,方可解釋説,盧浮宮的藝術珍品,主題嚴肅、神聖,大多表現宗教信仰和神話故事,這就需要觀者具備一定的學識背景。奧賽博物館收藏的主要是法國人的作品,多出自1830年至1914年期間,以平凡寫實為主,強調自然和人情味,表現了工業革命為民眾生活帶來變化的點點滴滴,因此它們看起來與中國近現代的變化更加適合。
另據記者了解,盧浮宮作為法國國家級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若想從中“請”出作品,必須要經過辦理非常複雜的手續,因此操作會更困難。而且奧賽也不輸給盧浮宮,只是由於盧浮宮館藏了從7000年前至1848年期間的40萬份展品,因空間有限,實際只展出了五分之一,這才使得後來的奧賽博物館應運而生——將盧浮宮另一部分近現代珍品得以展示,成為盧浮宮的延續。
意在引動若隱若現的
“第六感”
由於冰島火山灰的影響,航班一再延誤,上海世博會法國參展局總裁若澤·弗雷什當時心急如焚。4月27日,7件“國寶”從原定的分別搭乘7個航班改乘5架飛機抵達浦東機場,經海關綠色通道到達法國館。4月28日開箱,此時的若澤·弗雷什才松了口氣:“將這些名畫運來的過程的確很艱難,但我們最終還是做到了。”當被問及“為何要分航班運送”時,他解釋説,分批運送更穩妥,若集中運送,一旦出問題,“我就會成為法國的罪人。”這就如常説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是同一個道理。他頗為得意地介紹説,讓這些名作到上海世博會展出的點子是他提出的,他從中國書畫中找到靈感:“凝視一幅古代書畫,可以更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於是,搬來“七大國寶”意在引動若隱若現的“第六感”。
每小時約8000人觀看
來自奧賽博物館的5名專家在現場“監督”了整個開箱布展過程。奧賽博物館保護專家奧德勒·米歇爾·托姆説,除了需要在搬運工人的協助下,將寶貝從箱子裏搬進展示櫥窗外,其他與物品的接觸過程都由奧賽博物館專家完成。“這7件都是無價之寶,需要非常謹慎地對待。如果不是專業人員,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就破壞了畫作。”
開箱之後,奧賽博物館專家們對畫作進行了非常嚴格的檢查,專家透過放大鏡,對畫作與樣本圖片進行比對,檢查畫作狀態,並確認真偽,看這些畫經過一路搬運之後,狀態是否與離開巴黎時一樣,然後填寫狀態報告。當6件畫作《晚鐘》、《陽臺》、《阿爾的舞廳》、《餐點》、《咖啡壺邊的婦女》以及《化粧間》從左到右依次挂好時,花了整整三個小時。
溫度與濕度對畫作的保存非常重要。奧德勒·米歇爾·托姆表示,在奧賽博物館中,6件畫作都是直接面對觀眾,而不是放置在玻璃展示櫥櫃中,“考慮到上海世博會的巨大人流,6件畫作在上海最後還是放置在玻璃展示櫥櫃中,主要是從安全性考慮。玻璃展示櫥櫃的溫度將保持在22℃到24℃,濕度為50%,保存條件與奧賽博物館基本相同。”
據介紹,按照展館遊客流量預測,每小時將會有約8000人次參觀這些名畫。如超過,法國館也不會對參觀人數進行限制。這似乎表明法國方面正試圖通過上海世博會的舞臺,來充分展示法蘭西藝術品與生俱來的優雅格調。法國索邦大學考古藝術史博士、索邦大學遠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曉紅對此的理解是:“法國人一向對文化、文明有著極高的崇拜和尊重,七件國寶作為法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在參展過程中對觀者加以限制,必然會讓他們感到一種壓抑。”(樓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