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岳川
元代的郝經在《移諸生論書法書》中説得透徹:“夫書一技耳,古者與射、禦並,故三代、先秦不計工拙,而不以為學,是無書法之説焉。道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後寓性情、襟度、風格其中,而見其人,專門名家始有書學矣。”二千多來年的書法發展,正是一個由技進入藝、由藝近乎道的過程。就每一個書法家而言,正是通過在已經基本定型的書體中加進自己生命個性積澱,使書法藝術不斷嬗變而成為總體文化發展歷史中的書法個體創造。
一 生命與精神上的經典書法情結
認識申萬勝將軍多年來,一直為他那軍人的豪爽和書寫的酣暢而感動。多年前,萬勝先生送我一冊《紅樓夢詩詞書法集》,從行筆中分明能夠感到其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經典的走近。其後參加過很多展出,觀賞過將軍不同時期的作品,感到先生的書法風格在“走近經典”中漸漸發生變化,尤其在《書情畫意——申萬勝袁武書畫作品集》,更真實地感到他書作中大氣磅薄與率真自然的統一。
其後,“申萬勝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申萬勝書法集》同時首發。走進展覽大廳,一種軍人之武與文人之雅的氣息撲面而來,經典書風的精微與書家自我的筆墨精神相統一的大氣象充溢展廳。展覽37幅作品大多為八尺以上巨制,氣勢奪人。作品依據書者對書法的審美理解分為三個相關的思想遞進境界,第一是“追習經典”,意在通過與古代經典接氣,臨習歷代經典法書,而達到心意相通,筆墨相連;其二“遙契前賢”,感懷先賢襟抱胸懷和藝術境界,從歷代名詩佳篇中獲得創作靈感,從中找到度人金針的藝術感悟;其三,“直抒胸臆”,將經典筆法和先賢精神作為自己創造的文化底蘊,然後直抒胸臆,書寫自撰詩文作品,獲得創作的大快樂大境界。三個環節互相關聯,顯示了萬勝先生對展覽整體設計的文化高度,呈現了書家傳統功力和守正創新的精神追求。故而,申將軍既有軍人的威武剛毅,又有文人的君子風範和大家氣象,堪稱從政有成、治學有成、為藝有成。
二 書法理論高度決定創作深度
萬勝先生有自己獨到的書法理論和書法文化戰略思想,他認為:“當前中國書法藝術呈現蓬勃高漲的態勢,書法家應該抓住機會大顯身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來推動書法藝術的更大發展,創作出更多富於時代精神的好作品。作為國粹,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的書法界仍然承擔著如何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這個重大的課題。面對書法傳統深厚的積澱,書法創作還是要強調在尊重傳統、堅持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只有置身於傳統藝術的土壤之上才能談創新、談發展,這才是今天書法藝術繁榮的根基所在”。
萬勝先生的理論對當代書法走向有明晰的指導意義。我們可以追問: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書法,是否仍然跟著西方美術實驗走?是否還亦步亦趨地按照西方的美術規則、形式結構去追逐?是否應當反思行為書法、觀唸書法、現成品藝術、塗鴉藝術、構成物藝術等究竟給東方書法帶了什麼命運?究竟為書法注入了何等的反文化精神元素?我與申先生多次懇談中面對了這些前沿問題,並達成基本共識:中國書法不應在美術化的道路上因襲下去,而應從自身發展本體依據出發,尋找到一條傳統和當代結合的最佳道路,創生出具有東方審美意識和西方大眾能夠接受的新世紀書法形態。這就要求我們在傳統中創新,在走正道大道中開拓新的境界——“守正創新”。換言之,傳統是首要的本體論命題,創新是它的價值論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