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TBB信陽書墟論壇:一場書與城市的對話

TBB信陽書墟論壇:一場書與城市的對話

時間: 2023-05-08 19:32:23 | 來源: 藝術中國

撰文_劉鵬飛

2023年4月28日下午,“設計信陽·美好生活”文化月系列活動在信陽百花園廣場開幕,同時也標誌著首屆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正式啟動。

TBB總策展人左靖與各位嘉賓共同探討“地方之書:從本地到社區”的多種可能性(攝影:波妮)

據首屆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總策劃左靖介紹,TBB信陽書墟是本次文化季的先期活動,包含“邊飲茶,邊讀書”論壇、 “主題書展:邊飲茶,邊讀書”和“七年,廣州書墟回憶展”“越在地,越美麗:在地刊物展”兩個特別展和電影《江淮》的試映會。(社區建築、主題展覽和共建花園內容詳見“創建有溫度的社區“家園”——首屆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在信陽啟動”一文。)

楊超導演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4月28日至29日,時值正在舉辦的第31屆信陽茶文化節期間,百花園廣場上游人如織,喧囂熱鬧。伴隨著室外熱烈的背景音,由策展人、藝術家、地方文化建設者和書業從業者匯聚的“邊飲茶邊讀書”論壇在四季·冬書屋的論壇區悄然進行。

首屆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總策劃左靖在論壇開場致辭中談到:“TBB信陽書墟活動是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的首次亮相。我們把“兩個更好”書屋定義為“社區建築”,希望將社區居民作為創造的主體之一,通過當地居民、藝術家、建築師和策展人的共同參與,將書屋拓展成為一種當代的複合空間。我們希望,書屋的建設是一種全過程的持續的築造行動,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建造,更是人文意義的建構。創建實體空間為基礎的城市閱讀服務體系,將公共民生建設嵌入地方肌理的小型社區建築中。

本次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了17位書與書店的從業者在這樣的社區建築空間一同討論書、書展與書店。未來我們將開展更多集展覽、論壇、演出、放映、書墟、市集、工作坊和出版為一體的複合型文化活動,期待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店創始人、出版人、書評人、作家、策展人、建築師、生態研究者、城市研究者、店舖主理人、兒童美育教師和社區居民一道,尋找更高品質、更加可持續的社區生活方式,繪造信陽美好社區的未來。”

關於書墟的概念,筆者詢問了策展人芬雷,他介紹“墟”是一個具有嶺南特色的字,側重於場域的概念,書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書的集市。

電影《江淮》試映會

首先進行的是楊超執導的電影《江淮》的試映會。楊超導演是信陽人,他的電影《長江圖》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反響。《江淮》是楊超導演應文化季主辦方邀請拍攝的一部有關信陽鄉土記憶,地域風貌的短片。電影延續了導演悠長靜謐的敘事風格,以瀰漫著霧氣、河川與荒野交錯的淮河沿岸風貌作為影像基調,將男女主人公在兩河口、史河大橋,平漢鐵路、淮濱渡輪,羊山新區等地的遊走、相遇、離開的情感境遇串聯起一個三層時空交錯、頗有魔幻感的故事。

電影《江淮》海報, 攝影海報:張錫貴

在試映後的分享會中,楊超導演和信陽本地學者程思明、策展人芬雷及信陽本地觀眾做了深入交流。除了電影情節和各種技術分析外,楊超導演表達了對家鄉信陽的感受“信陽的景色特別有趣,是一個隨處都能出現電影景地的地方,這裡自然空間的獨特性有很大的價值。電影拍攝地就在甘岸淮河大橋下面,我每次去都會沿著河岸走很久。這裡每一條河,水和岸交錯的地方都帶有巨大的空間和美感資訊量,我希望生活在信陽的人和沒來過信陽的人,能通過這部短片意識到,這片江淮之地是極美的、豐富的,值得沉浸,安頓心靈的。”楊超導演也表示團隊目前正在對這部短片進行技術處理,最終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一部4k、全景式的正式影片。之後,程思明對《江淮》取景地進行了地理資訊介紹,芬雷對影片的水陸對話、時空夢境和導演的家鄉情結等因素做了進一步解讀。

隨後,本次論壇邀請的嘉賓分別從“地方之書:從本地到社區”“到書店去:書店何以重要” “書的交往:從閱讀開始” “地方之書:從都市到鄉村”四個環節進行了論壇主題分享。

地方之書:從本地到社區

在地方之書:從本地到社區的討論環節中宋群、彼得貓、李偉斌和儲海飛四位嘉賓探討了書與在地文化,社區營造的關係。

宋群分享現場(攝影:張小樹)

宋群講述了他在西安本地創辦獨立刊物《Local本地》雜誌以及組織在地活動、博物館展覽,再到創建“本地文化”集群的經歷。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宋群最初想尋找介紹西安本地的書,但是他感受到的是充斥著大量虛假歷史感的資訊,於是他自己創辦了《Local本地》,這本雜誌圍繞市井生活,80年代記憶、街巷類等主題,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西安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做了詳盡的呈現。這種以呈現西安的本土文化與城市記憶的方式也延伸到了之後的活動、展覽和街巷改造計劃中。

彼得貓和李偉斌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廣州書墟的發起人“彼得貓”彭永堅與合作夥伴李偉斌分享了運營二手書店和廣州書墟的經歷。彭永堅認為二手書店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渠道,帶有一座城市的氣質。源於對二手書的熱愛,他創建了據説是世界上最小的書店——彼得貓古本店。從2009年開始,在廣州繁華的北京路,彼得貓發起了七回不同主題的廣州書墟,包含書展、展覽、工坊、音樂戲劇等多種活動,每一回主題都有針對性,例如探討書作為媒介溝通方式的“閱讀是一種社交”;以廣州文學、電影對廣州本地文化深度導覽的“閱讀我城”;以探訪浙江東源村的木活字木刻為主題的“書之花船”等,此外廣州書墟還策劃了如“尋路廣州——從《三家巷》”“一個夢想,兩家書店”等很多有趣的展覽。廣州書墟多元豐富的二手書吸引了大量愛書人士,他們可以拿出自己手上的二手書和讀物,進行分享和售賣,書墟也成為了外界與廣州愛書人、讀書人共同參與的平臺。

儲海飛分享現場(攝影:張小樹)

職業選書師儲海飛從選書這一新鮮的視角分享了他為北京無印良品酒店空間和原研哉的展覽選書開始走上選書師的職業經歷。儲海飛認為選書師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各種場所和介質,為書和人創造橋梁。選書不僅要充分了解客戶對圖書的需求,與借書人和書籍從業者充分交流,還需要結合環境、燈光、傢具等生活物件和整個閱讀空間以及在地環境進行細緻的規劃設計。通過選書,他將書自然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和社區中。儲海飛還介紹了國外不同行業對選書的精細化需求以及自己在行業中經歷的故事。比如他在蘇州太湖上的漫山島,偶然發現島上鳥類資源豐富,他就將島上一所廢棄小學改造為一座關於鳥類和自然的圖書館,讓這座島嶼成為名副其實的“鳥之島”。

到書店去:書店何以重要

在當下實體書店整體衰落的時代,書店如何堅守文化理想,如何生存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到書店去:書店何以重要”的環節中,閆勝永、秦蕾、吳敏、譚芳四位嘉賓分別從書店理念、特色、運營和相關的展覽活動等角度,講述了各自的書店從業經歷。

閆勝永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言YAN-BOOKS的創始人閆勝永從穩定的海外出版行業辭職後創辦了北京獨立書店“言YAN-BOOKS”,讀者在這裡可以看到包括獨立攝影雜誌《Union》、日本男性時尚雜誌《Popeye》和被譽為設計師聖經的《IDEA》等數百種外版雜誌和小眾出版物,了解行業最專業的資訊。閆勝永認為書店能夠得到業界認可主要是在選品和書店面貌方面,閆勝永介紹書店不僅呈現視覺主導的藝術設計類的雜誌,也涉及泛生活美學的建築、當代藝術、聲音藝術、舞臺藝術等各種不同門類的精品內容。另一方面,書店也通過出版物相關的展覽活動和獨立雜誌等方式來連接城市、連接讀者。閆勝永認為相比金錢的回報,得到更多朋友和業界更大的關注是書店更大的回收。

秦蕾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群島BOOKS創始人秦蕾從出版、新媒體、書店三個方面介紹了自己的從業經歷。秦蕾是一位資深建築專業圖書策劃人,她曾經策劃了《一點兒北京》《收縮的城市》《樓房花朵》等一批極具影響力的建築書籍。與書打交道近二十年,秦蕾一直有一個書店夢。2020年,她在上海西岸正式啟動了以建築和城市文化為主的群島BOOKS書店,秦蕾將書店選址在上海西岸腹地中龍華機場舊址的跑道公園內,這裡非常安靜,很適合讀書。書店在業務方面除出版之外,加入了新媒體和書店運營。在疫情初期,秦蕾團隊進行了以城市熱點主題的大量線上直播和播客。秦蕾對當下以打卡流量為主的網紅書店比較排斥,更希望做成選品好,有性格的專業書店。儘管近幾年書店面臨疫情的巨大壓力,她依然保持樂觀,所有選品均經過嚴格篩選,其中包括大量獨家首發書和絕版書,致力於做中國最好的建築書店是秦蕾始終追求的目標。

吳敏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旁觀書社主理人吳敏分享了旁觀書社作為一家在北京798藝術區中的人文社科類書店15年的運營歷程。吳敏認為當下實體書店面臨線上書業的擠壓,被出版社和讀者逐漸忽略的現狀,實體書店如果不做大改變是很難生存的。於是在2021年,吳敏與合夥人將旁觀書社轉型為折扣書店,打造為一個與出版社和讀者實時互動、更接地氣的書店。旁觀書店經過裝修後,將與書無關的元素去掉,專注于圖書銷售和展陳。對於旁觀書社在大打折扣基礎上還能生存的原因,吳敏認為除了擁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因素外,主要是在細緻的選品和對書的價值傳播方面。書店經常會從塵封已久的舊書目中,選出優質書以饗讀者,比如旁觀書店發現並重點推介的一本早期的《北京的古塔》攝影書,就取得了不錯的銷量。通過諸多不懈的努力,旁觀書店不僅給讀者帶來了實惠,也促進了書店的營業增長。

譚芳分享現場(攝影:彼得貓)

廣告人、廣仁計劃發起人、紅富士未來家創始人譚芳講述了她與書店結緣的幾段經歷。譚芳有非常成功的商業經驗,但她同樣有書店的文化情懷。譚芳作為煙臺人,她感嘆于煙臺海濱的歷史街區完全變成高檔會所密集的商業街,與煙臺普通人的生活無緣,於是她在2016年,邀請策展人歐寧與曾設計出“最孤獨圖書館”的建築師董功等專業人士,與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了廣仁計劃,重點打造芝罘學館以及所城裏社區圖書館。用藝術與審美、文化與教育、建築與設計賦予老建築空間新的活力,並邀請專家和普通市民進入這些高端的封閉空間,讓這裡成為普通百姓看書、學習、分享記憶和建立認同的公共空間。這一願望最終也延伸到當下在信陽實施的“兩個更好”書屋計劃中。

書的交往:從閱讀開始

書不僅給讀者提供知識,閱讀本身也是一種連接讀書人的媒介,在“書的交往:從閱讀開始”這一環節中,周玥、池藝涵、程一楠和任緒軍四位嘉賓分別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周玥現場連線分享(攝影:波妮)

abC藝術書展創始人、內容總監周玥分享了她如何從一名藝術生開始關注手工書到2015年開始運營abC書展的經歷。周玥最初是受到威廉·布萊克的手工書 、埃德華·魯沙攝影書和Printed Matter書店、紐約藝術書展等觀念藝術家和國外藝術書展的啟發,她不僅看到藝術書Zine、Riso等個性化自由形式,同時她認為藝術書有更為民主和公共的特質,藝術書展最大魅力就是通過書展這一媒介和更多愛書、讀書和做書的人進行交流和分享。周玥分享了abC書展這些年的活動:2016年,abC藝術書展受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邀請,來到北京在炭兒衚同舉辦書展,周玥感受到了書與社區濃厚的交流感;2020年疫情特殊時期,abC策劃了“全世界的書,聯合起來!”主題線上書展;2021年,abC藝術書展在北京和上海分別策劃了“共同的街道”“花園”主題,以城市居民的身邊、附近,社區街道的內容來表現城市的日常生活。

池藝涵分享現場(攝影:彼得貓) 

打邊爐的編輯池藝涵詳細介紹了打邊爐作為一家藝術機構的完整工作機制,包含打邊爐是什麼、打邊爐為什麼要做書、打邊爐如何理解“書”、打邊爐做了哪些書、做書與打邊爐的工作之間是什麼聯繫。池藝涵介紹打邊爐秉持著立足地方,獨立發聲的理念,“立足地方” 主要指打邊爐主要聚焦于珠三角地區的文化生態,“獨立”不僅表示打邊爐是一家獨立的采編機構,“獨立”也延伸到編輯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上。在出版方面,打邊爐以文字出版為主。文集是更加厚重凝練的文本方式,而zine(小冊子)多承載藝術家單篇訪談,它不依託網路分發的方式,打破了閱讀的完整性,編輯部希望提供給讀者一種更加快速、靈活、更輕的紙本閱讀方式。

一楠分享現場(攝影:彼得貓)

下榻藝術節發起人程一楠分享了三屆“下榻藝術節”的經歷。下榻藝術節是一個基於南昌本地文化發起的,包含圖書、影像,再到行為藝術和戲劇的一個小型綜合藝術節。2020年,程一楠從紐約返回家鄉南昌,他發現南昌歷史上匯聚過很多名士,所以他在藝術節中都會用徐孺子、蘇雲卿等歷史名人作為下榻的開篇。“下榻”一詞引用《後漢書》陳藩的故事,寓意藝術節匯聚天下名士的意願。程一楠非常善於思考,每屆藝術節結束後他都會反思藝術節的經驗得失,他做藝術節的書不僅是記錄,更多的是要做傳播;相比藝術作品,他更看重公教和藝術工坊帶給南昌本地人的文化價值。程一楠希望用有趣的方法讓更多人知道南昌這片土地發生了什麼,希望藝術走進人群,走進社區,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方式。

任緒軍分享現場 (攝影:劉力萍)

拜德雅圖書工作室的編輯任緒軍介紹了拜德雅的相關情況和發展歷程。拜德雅”是古希臘語“παιδεία”的音譯,原詞在古希臘語中與公民教育有關,拜德雅主要致力於綜合性人文科學,除導讀書,入門書和原典之外,還有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傳記和回憶錄等。拜德雅出版過《導讀拉康》《聲音中的另一種語言》《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等優秀書籍。任緒軍認為通過書這一媒介,將作者、譯者、讀者和設計師等群體建立為一個共同體,做書是一次又一次握手,是需要和被需要的關係,賣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得到讀者及時的反饋,這是持續做書的動機;社交媒體時代,編輯過於現身,反而把編輯工作變得扭曲,將書粉絲化;做書要抱著必死的心態,書不是永恒的,但閱讀是永恒的。

地方之書:從都市到鄉村

“地方之書:從都市到鄉村”是本次論壇最後一個環節,陳東、季尚之、劉慶元和左靖分別從各自在城市與鄉村的實踐經歷講述了書與地方文化實踐之間的關係。

陳東分享現場(攝影:波妮)

青雲文社研究所發起人陳東分享了青雲文社的歷史和近年來的出版成果。青雲文社研究所以歷史文本為依據,開啟了有別於傳統的歷史挖掘路徑,對本土文脈的進行重新的梳理與呈現。2019年啟動的龍舟調研項目,青雲文社研究所邀請十二位學者、藝術家、音樂人沿西江流域,進入珠三角多地的龍舟製作現場,從龍舟技藝、製作人、龍舟表演和信仰等問題入手,對龍舟文化進行跨領域深入研究和表達。2021年,青雲文社研究所聯合“方志小説”展開駐地計劃,組織了近30位學者、藝術家、攝影師、策劃人等,以食物為媒介,展開順德城市地理與飲食的行走調研項目,連續展開了多場分享和交流,兩個項目成果已分別彙編在《形在江海——珠三角龍舟製造與存續調研筆記》《解味順德:本真與想像》兩本書中。

藝術家劉慶元與策展人左靖,以多年的合作經驗為例,分享了“走入地方”的實踐和心得(攝影:波妮)

藝術家劉慶元在鄉村創作了大量木刻作品。2022年,劉慶元和左靖共同編著的《鄉村與木刻》榮獲“最美的書”稱號。劉慶元在論壇上分享了在鄉村藝術實踐感受,工作中與他人如何形成被建立和主動建立的關係。劉慶元認為當代藝術核心就是帶著批判和思考的角度,把自己和地方、世界聯繫起來,形成一個自我運轉的系統。劉慶元感覺在戶外工作是一種非常好的呼吸方式,大家在工作中一直尋找自己的詞和字,經過漫長積累就有了地方行走、寫作和社區文化。劉慶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體實踐行動派,他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沉迷在一種狀態之中,不要在一個特定語境中去言説,要和週遭保持一段距離,很多時候要獨自的行走,獨自的行動,這種情境和與不同人接觸也是一種自我訓練。

《碧山》雜誌書主編左靖從個人鄉村參與藝術實踐經歷出發,分享了多年來在地方策展創作的歷練和機遇,有別於自己熟悉的書房與工作室,無論在城鎮和鄉村、工廠或菜市場,任何形式的在地創作都是一次生動的感知搭建和時空體驗過程,包括對地方性經驗知識的“再解讀”。

季尚之帶領大家去展覽現場,介紹他蒐集的在地刊物(攝影:波妮)

在地刊物展策展人季尚之介紹了本次在四季·冬屋展出的“越在地,越美麗”在地刊物展的主要內容,季尚之對在地刊物的定義就是報導在地內容、講述在地故事的刊物,包括報紙、雜誌,甚至現在比較流行的自出版物也是屬於在地刊物的一種。季尚之從2015年陸續收藏了東亞各地數百種不同的在地刊物。在2021年,在浙江臨海舉辦了第一屆在地刊物展。季尚之還詳細介紹了福州《HOMELAND家園》雜誌、上海《新華錄》雜誌、浙江舟山群島的《島與》和中國台灣的《屏東本事》《貢丸湯》《桃園志》等優秀在地刊物內容。

主題展廳在開幕日當天便迎來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攝影:波妮)

本次TBB信陽書墟 “邊飲茶,邊讀書”論壇堪稱一場書與在地文化的知識盛宴。主辦方邀請的嘉賓都是近年來出版、書店、書展、選書和在地文化工作者中的精英。在全民手機化,紙質書整體衰落的時代背景下,他們依然堅守著讀書人的文化理想和獨立聲音,通過做書、選書和書店、書展、藝術節及相關活動的運營,持續輸出高品質的內容,深入挖掘呈現本地鮮活的在地文化,以書為媒介連接著讀書、愛書和做書的人群,為一個個城市、鄉村的地方注入了文化的底蘊和靈魂,本次論壇作為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的先期活動,無疑在信陽城市文化更新的背景下,搭建起書籍與城市歷史、人文傳統和社區共同記憶之間的橋梁。

據悉,本次“主題書展:邊飲茶,邊讀書”、“七年,廣州書墟回憶展”、“越在地,越美麗:在地刊物展”將持續至5月21日。從6月份開始,將陸續推出首屆TBB社區建築與文化季新的主題展、巡迴展和青年共創展。

(作者:劉鵬飛,圖片來源:TBB團隊)

相關文章

TBB信陽書墟論壇:一場書與城市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