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顧振清:美術館不是提款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07 20:08:26 | 文章來源: 顧振清的部落格

——顧振清訪談錄

庫藝術(以下簡稱“庫”):關於美術館這個定義,可能由於今天中國藝術生態的不健全,在概念上有一些令我們感到模糊。首先想請您比較一下畫廊和藝術空間、藝術中心和美術館之間的界限或者區別,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顧振清(以下簡稱“顧”):美術館主要有幾個重要的功能:一、展覽,展示一個國家、地區或者是國際的當代文化的視覺創造;二、收藏,收藏中外藝術精品;三、教育,包括公共推廣和藝術教育,向社會推廣審美經驗和當代藝術經驗。

美術館不應該有市場功能,美術館還有其他輔助功能,比如研討會、論壇、編輯出版、文獻整理和檢索服務、藝術商店及休閒空間。很多人逛美術館後去咖啡廳休閒;去藝術衍生品商店購物,以裝點、改善家庭佈置,提高生活品質。這些功能都是輔助的。

當代美術館又增加了一個功能,就是引領社會文化和審美的潮流、傾向。它有很多審美先覺、跨界探索與開拓的工作要做。所以,從小眾創新,擴展到大眾流行,美術館往往引領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創造。

畫廊的功能,就是展覽和銷售。如果有畫廊做收藏的話,這就是更高級的畫廊。一般的商業畫廊只做展覽和銷售。專業畫廊,則還要做藝術家代理和推廣,還要做收藏。中國這種專業畫廊比較少。很多收藏家轉型成畫廊業主之後,才有所謂畫廊收藏。國外好多老牌畫廊一做幾十年,或一做幾代人。它們不看重急功近利的操作和炒作,強調自身品牌和人脈資源的積累,著力長線的制度建設。這些畫廊建立影響力以後,會做一些長線的收藏。有的長線收藏也是想銷售的,而且往往獲利空間可觀。

所謂藝術空間和藝術中心,只是中國的叫法。藝術中心一詞在國外是聽不懂的,不是一種機構分類。中國大陸、台灣的藝術中心基本上都是畫廊。説到空間,我們把它分為兩類:一類叫非營利空間。非營利空間也是非營利機構,它們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而進行展覽、教育、公共推廣、收藏工作的一些機構。他們唯獨沒有市場銷售的功能。當下中國就獨創了一種策展人空間,既做一些非營利的項目,引導當代藝術的實驗傾向和潮流,但是為了生存又必須得賣作品。這是在中國獨有的。作為營利藝術空間的策展人空間,在中國已出現多個,甚至影響了東南亞、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但是這種藝術機制上屬於中國的自主創新,在歐美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

庫:像尤倫斯和伊比利亞這種呢?

顧: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我不好去説它,因為這個機構離得太近了。還是你去問它是什麼吧。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是美術館。藝術中心由此也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畫廊,大部分大陸、港臺的藝術中心都是畫廊。另一類是尤倫斯式的美術館。很少有美術館叫中心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是一個特例。

庫:我們現在談一下關於收藏的問題,好像國內的美術館藏品都很少……

顧:這是國內的一個特色。因為藝術還沒有得到政府足夠的重視,所以中國很多美術館的收藏都不夠、甚至匱乏。因為,中國的美術館有一個發展中的歷史淵源,1980年代前,中國的國家級、省級美術館不能算是公共美術館,只能算是意識形態的思想陣地;到了地市級、縣級就只有“群眾文化藝術館”,擔負了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功能。所以,中國以前的美術館都屬於國家意識形態的陣地,宣傳功能優先,倒也兼具了展示、收藏的功能。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以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進入中國美術館為標誌,中國的美術館系統才有稍有解凍、稍有功能轉型。1989年,國家級美術館反倒成了率先吃螃蟹的人,開始間斷性承擔一種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展示功能,但很快又被批判下去了。1990年代,中國的美術館並沒有真正承擔現當代藝術的收藏和教育功能,展示上或有零星嘗試,但無關大局。中國的當代藝術墻內開花墻外香,在國內屬於地下、半地下文化的中國當代藝術,在歐美的美術館、雙年展上卻獲得巨大聲譽。這樣的藝術事實導致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精品大量流失國外。中國的美術館真正走向公共美術館機制是2000年,以第三屆上海國際雙年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為標誌。上海雙年展引進國際策展人機制,激發並有效推動了整個中國的美術館機制向公共美術館行形態的艱難轉型。不過,幾年以後,國內的美術館發現,想轉型為歐美式的美術館又轉不過去,畢竟缺乏相應的外部社會條件。於是,中國的美術館塑造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經營性的中國模式。這種大部分展覽仍然收場租費的中國模式,是美術館在社會轉型期的一種尷尬,並不是成熟模式。這種轉型期的狀態跟當下的國情有關係。

庫:剛才您説的尷尬,我觀察到除了收藏的問題,很多美術館都具有租用場地的性質。

顧:美術館租用場地,這樣等於放低了美術館的學術門檻兒,使得美術館在展覽上學術性立場就沒有真正的準入機制來配套。這樣,美術館就沒有辦法真正保持學術品質、品味和格調。一個美術館,如果沒有開宗明義的公共美術館原則及其一系列建章立制的陽光規則,就會導致潛規則盛行。當下,中國的美術館從國家級到省市級,從公立到私立,都是沿用老套的場地租用的方式來謀生。這其實也是改革開放以後,美術館系統力求從內部搞活經濟、作微調式體制改革的一種結果。因為,美術館要養那麼多人,國家撥的款又不夠,只好各自便宜行事了。事實上,經濟崛起的中國,並沒有形成一個有助於藝術贊助機制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美術館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從國家政策到整個社會配套,基本都沒準備好。第一,中國並沒有一個企業、或個人捐贈給美術館資金和作品,就有可能享受免稅、減稅優惠的完整政策。第二,公共建設工程方面,中國大陸也沒有限定有百分之幾、或者是千分之幾必須用來投入公共藝術項目的法規。第三,民間申請基金會還沒有完全自由。第四,政府對美術館執照審查和批准還比較謹慎。等等。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美術館在中國發展的先天不足和營養不良。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