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展廳外的一組中西繪畫對比,彌補了分兩個展廳陳設的不足。圖為《弘歷古裝像》軸(左)和《阿爾佈雷特大公與伊莎貝拉公爵夫人》
200米長廊連接中比“對畫”
昨天,故宮午門展廳外並排陳列出了歷史上中國和比利時兩國的四張帝王后妃像,提示了正在進行中的展覽主題。《中國·比利時繪畫500年》在故宮武英殿舉行開幕式,中比繪畫之間的對話正式開始。
中西方對話跨越500年
《中國·比利時繪畫500年》是“中比文化之春”的重要節目,也是故宮博物院牽手布魯塞爾美術宮的一次合作。
比利時方面的策展人呂克·杜芒斯將此次展覽的主題定為“弗拉芒與中國世界觀的對話”。同題展覽結束布魯塞爾之行後,于昨日在故宮展出。
展覽展出了中比500年間的174幅繪畫傑作。中方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科技處處長余輝指出,“這500年內,比利時和中國長江三角洲區域都是出畫家的地方。我們希望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展示中西方不同的繪畫藝術。”據介紹,時間跨度如此大的比較性展覽在國內還是首次。展覽中,雙方還就各自的展品承擔保費,不過具體的保費,余輝表示不便透露。
200米長廊彌補展廳缺陷
儘管是一場“對話”展覽,但是中國和比利時繪畫卻分別在兩個展場內展陳:中國部分在武英殿,比利時部分在午門展廳。對此,比利時方面策展人呂克·杜芒斯表示,同題展覽在布魯塞爾展出時是設在同一展廳,突出了對話功能,而此次分設兩處,主要受限于故宮展廳。
“不過,我們也在兩個展場之間,建立了一個200多米長的‘中比文化長廊’。”余輝指出,長廊內一些圖文並茂的展板能突出對話的情景,展示歷史文化背景,將兩個展覽有機地連接成一個整體。此外,午門還陳列出一組帝王后妃像,分別是《弘歷古裝像》軸、《弘歷妃古裝像》軸及兩張《阿爾佈雷特大公與伊莎貝拉公爵夫人》。
比方策展人推薦《聖芭芭拉像》
展覽中,除了絹本和油畫作品外,還展示了紙本作品、泥金作品、泥金裝飾手抄本、印刷書籍等,呂克·杜芒斯指出,這樣有助於豐富展覽的整體內容。
呂克·杜芒斯還向記者推薦了凡·艾克的《聖芭芭拉像》,“15世紀開始,像凡·艾克這樣的藝術家建立起更注重細節的方法,使得西方視覺思維表現得更為清晰。”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9月5日,觀眾憑故宮門票參觀。
■策展人
呂克·杜芒斯 畫風不存在優劣
新京報:最初怎麼想到要策劃這樣一個展覽?
呂克·杜芒斯:我在西方基本沒看到有關東西繪畫的比較展覽。然而,來自佛蘭德斯的畫家們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以及西方的寫實技巧和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而中國的繪畫在這500年來也表現出了自己的特色,我覺得將這兩者進行對話是很有意義的。我相信這場展覽將引發一場佛拉芒15-20世紀藝術與中國明清及民國早期藝術的對話交流,這兩個時期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時間段。
新京報:你本人也是個畫家,就個人而言,你覺得在中西方的這同一時間段內,中西方繪畫有表現出優劣嗎?
呂克·杜芒斯:沒有,中西雙方的繪畫是處於同一水準的,不存在哪個高,哪個低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對話能夠進行的基礎。舉辦這次展覽主要是為了讓這中西的對話能夠進行。對話進行了,這是最主要的。
新京報:那你最喜歡此次展出的哪幅或哪幾幅中國繪畫?
呂克·杜芒斯: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展出的是500年的繪畫作品,這麼長的時間段內,好的作品很多。
新京報:比利時觀眾喜歡中國繪畫嗎?
呂克·杜芒斯:比利時觀眾對這次展覽非常驚喜。此前,比利時觀眾對佛蘭德斯畫派是很熟悉的,但放在與中國繪畫的對比環境中,他們對西方的畫派又有了新的了解。
■業內觀點
布魯塞爾美術宮總經理保羅·迪加爾丹:
藝術創作呼應市民消費
今年2月在比利時展出的“中比繪畫500年”擁有五六萬觀眾,布魯塞爾美術宮總經理保羅·迪加爾丹對此相當滿意。
他指出,同題展覽在布魯塞爾美術宮展出時,中國和比利時的作品是交叉展出的。“比如17世紀的比利時的繪畫就和17世紀的中國繪畫一起展出,18世紀、19世紀也是如此,這樣觀眾可以立即獲得對於兩國藝術的差異的直接印象,在我看來這個展覽有意思的不是説把比利時的作品拿到中國或者把故宮的作品拿到比利時展出,而是通過具體的比照讓大家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都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比,也許你可以發現以前沒有注意的中國繪畫的特點,以及它和歐洲繪畫的差別。”他舉例説,自己就發現,歐洲長期是宗教性的繪畫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在17世紀之後風俗畫、表現日常生活的繪畫逐漸增多,而中國晚明以後,傳統文人山水畫之外的人物畫、風俗畫在民間也很興盛,説明瞭市民階層的消費已經影響到藝術創作。
■觀眾看法
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藝術發展
觀眾胡小姐認為,展覽兩個場地的距離,對很多人參觀展覽有些影響。她注意到比利時展出了1857年的世界地圖,“可以看出地理大發現時代對歐洲文化藝術有影響,比如很多傳教士以及郎士寧這樣的畫家就來到中國了”,而中國還是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緩慢發展,故宮方面也繪製了一幅明清時代主要畫派的地域圖,可以看到當時的主要畫派出自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等地。
石濤《橫塘曳履圖》軸(局部)
凡·艾克《聖芭芭拉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