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博覽會即將面臨大浪淘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8-28 00:29:27 | 文章來源: 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收藏熱不僅熱在收藏品市場和拍賣會上,這不,此起彼伏的春季拍賣剛剛收槌,一波又一波的藝術博覽會登臺了。

    熱熱鬧鬧的春季藝術品拍賣雖然已經落下了帷幕,但藝術品市場並沒有因為藝術品拍賣進入“歇夏期”而歸於平靜。在春季拍賣會上明顯走緩的中國書畫,卻成為各地藝博會爭分的蛋糕。據不完全統計,從8月底開始至10月上旬這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裏,以繪畫為主的藝術博覽會將會此起彼伏。如在北京有第13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北京2006大型博覽會以及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博覽會;在南京有第二屆中國南京國際書畫藝術博覽會;在山東有首屆中國(高唐)書畫藝術博覽會。此後,還有第十屆上海藝術博覽會、2006年廣州藝術博覽會等等,大大小小的藝術博覽會在國內各大中型城市“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相搶奪人們的眼球。

    如此紅火的藝博會市場卻多少讓人嗅到了一點火藥味。有人戲稱藝術博覽會的“戰國”時代已經來臨。因為以畫廊為主要參展單位的藝術博覽會已經在北京,甚至在全國主要大型城市之間形成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局面。而在“戰火紛飛”的競爭中,如何在眾多的藝博會中脫穎而出,如何爭奪有限的資源,而那些畫廊、藝術家是否願意在短時間裏參加幾次大致相同的藝博會,是否有足夠的買家市場來消化這些藝博會,一時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藝術博覽會火得有理由

    朱先生是一位藝術品經紀人,但凡有大規模、高檔次的藝術博覽會都會有他的身影。他告訴記者:“藝術品市場地攤要有,古玩店要有,畫廊要有,拍賣會要有,高檔博覽會也要有。”他去藝博會雖然都是以“看”為主,不會馬上就掏錢買,但他會發現許多感興趣的東西,然後跟相關的畫廊建立良好的聯繫。“博覽會給了我了解市場動向,挖掘投資目標的機會”,他説。

    有業內人士透露:“別看現在的藝術博覽會大有扎堆之勢,但都不愁招不來商,不少畫廊和藝術家搶著去參展。”就讀于徐悲鴻藝術學院繪畫係的劉靜女士表示,除了辦畫展以外,參加藝博會無疑是藝術家宣傳自己的最佳平臺。

    “一個畫廊或古玩商、收藏機構獨立辦展,也許只能吸引一兩百最多一兩千的觀眾,而藝博會就不一樣了。藝博會最大的作用是發揮集中效應吸引上萬的觀眾群。藝博會對展商的意義就在於既宣傳了自己,又了解了市場,還能夠認識更多可能的、潛在的藏家。”在解釋為什麼眾多畫廊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藝術博覽會趨之若鶩時,一位畫廊業主這樣説。

    的確,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全面飄紅和不斷細分,買賣雙方對交易和宣傳平臺的巨大需求,使藝術博覽會日益成為一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相當可觀的商業活動。以去年11月份的上海藝術博覽會為例,有來自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畫廊參展,參觀人數達5.5萬人次,成交額達5000多萬元。再如今年4月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吸引了4萬多觀眾,總成交額超過2000萬美元,而藝博會之後進行的會外交易及其長遠影響更無法估量。

    這樣一塊誘人的蛋糕引來多家分食,甚至連政府直屬機構也直接介入也就不足為奇了。今年年初,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就開始積極籌備即將於9月底開幕的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博覽會。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在發佈會上稱,此次博覽會是在畫廊、拍賣會、博覽會都出現了購銷兩旺的局面下應運而生的。可以説,作為藝術品交易的二級市場,藝術博覽會在市場經濟規律的驅動下應運而生,也在市場經濟規律的驅動下遍地開花。

    商業與藝術的博弈

    “衡量一次藝術博覽會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就是成交額,藝博會是商業活動,不是純粹的藝術展覽,不過,成交額不是惟一。一個真正成功的藝術博覽會它必然也是一次藝術教育,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以錢的方式讓人們接觸藝術。”在談到藝術博覽會如何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取捨時,曾擔任過前兩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藝術總監,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藝術北京”的董夢陽這樣表示。

    實際上,大多數藝術博覽會的組織者都自始至終在努力地探求藝博會的定位問題。因為,如何權衡商業與藝術各自在藝博會中的比重,這看似陳舊而老套的問題實際上涉及了一個藝博會選擇什麼樣的參展商、確定怎樣的主題、如何給自己定位以及最終水準的高下等關鍵因素。

    從1993年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在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廈舉辦開始,雖然已經經過13年的發展,國內目前也有大型藝博會二三十個,但水準參差不齊,展覽主題混亂、缺少專業服務仍是普遍問題。一些組織者對藝博會沒有明確的定位,僅僅希望通過展會賺到攤位費或交易提成。在競爭激烈的展會市場中,參展商數量成為盈利的關鍵,於是,一個藝博會熱熱鬧鬧的招了幾百上千的參展商,有畫廊、有收藏機構、有古玩商,甚至還有個人參展,可謂魚龍混雜,而藝術的主題、品質以及會展服務這些因素卻都被忽略了。

    對此,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余丁在接受採訪時説:“藝博會的主體應該是畫廊等藝術機構,而大量藝術家個人或工作室的出現給人的感覺是沒有經過太多篩選,也不夠規範。”一位畫廊業主也認為:“藝博會除了是一個買賣的場所外,也應該有學術品位的支撐,如果參展商魚龍混雜就無法取得客戶的信任,這樣的展會去參加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據余丁教授介紹,巴賽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法國巴黎藝術博覽會等世界頂級藝博會都有專業的藝術機構負責把關。因此,它們既能買賣藝術品,還可以維持藝術形象、展現主題。如何在藝術與商業的博弈中定位自身,正是國內大多數藝博會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

    口味與定位的選擇

    8月22日至26日開幕的第13屆中國藝術博覽會打出了主推藝術原創作品的旗號,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博覽會則結合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正在推廣的誠信畫廊活動祭出了誠信的法寶,而頗為相似的中國畫廊博覽會和“藝術北京”則都以“代理機制”作為篩選參展畫廊的標準。綜觀名稱各異的各個藝博會似乎都開始強調對參展實體的篩選標準,而之所以如此,據董夢陽解釋是因為希望通過藝博會的舉行能對藝術市場的規範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業內人士對藝博會的舉行應該對規範市場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一觀點頗為贊同。張新建副司長在談到籌建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博覽會的初衷時也表示,舉辦博覽會是要整合市場資源,為公眾提供一個可信賴的接觸、欣賞、購買、收藏藝術品的環境。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國外成熟的藝術博覽會時會發現,這些藝博會對參展商有嚴格的審查和甄選。如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通常只有超過3年開辦歷史的畫廊才有申請參展的資格。而在中國,目前眾多的博覽會中還是只有少數幾個對參展實體的身份和參展條件有較為明確和嚴格的限制。這當然也與中國藝術市場的背景有關。作為一級市場,中國的畫廊體制尚不規範,沒有形成健全的藝術品代理機制,這也是造成目前國內藝術市場局部混亂的癥結所在。在這種情況下,以畫廊為基礎,以規範的操作機制為推動力,以國際化運作為特點的藝博會就成為規範市場的重要力量之一,而這也日漸成為一個藝博會能否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的重要因素。

    優勝劣汰是必然規律

    針對越來越激烈的藝博會之間的競爭,董夢陽説:“市場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必然會淘汰一些小的、雜的、劣的藝博會,整合成幾個或十幾個規模檔次都較高、定位明確的藝博會。”

    比如第三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和“藝術北京2006”兩個定位相近的藝博會,在同一年裏在同一個城市先後舉辦,就頗有些唱對臺戲的架勢。上海也有相同的情況。上海春季藝術沙龍和上海藝術博覽會也分別於春秋兩季組織類似的藝博會。巧合的是,這4個大型藝博會都以爭取最優秀的國內外畫廊參展、成為國內最頂級的國際化藝術博覽會為目標。類似的情況在全球的藝博會市場也有發生。據報道,2002年,巴塞爾國際藝博會入駐邁阿密,挑起了北美地區博覽會之爭。原來居領導地位的芝加哥藝博會好景不再,大部分重要的參展畫廊陸續抽身南下。

    對於藝博會之間的競爭,北京世紀翰墨畫廊經理林松表示,畫廊作為藝術商業機構,是最為實際與客觀的,一年裏不會在同一個城市參加兩次相似的藝博會,只能是哪家辦得好參加哪家。而另一些畫廊業主則表現出觀望的態度,“我誰也不想得罪,乾脆一等,看看他們各自都做得如何”。不過,多數人還是承認,競爭未必不是好事,它會讓藝博會組織方的服務更為專業。而對於藝博會組織方來講,隨後跟進的藝博會還將更多,能夠問鼎國際級藝術博覽會的機會也許只有一個,但無論誰能成功,最終的獲益者無疑是參展商、收藏者和整個藝術市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