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藝為人生:紀念著名藝術家吳作人誕辰103週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3 10:46: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術大師吳作人先生

1908年11月3日,吳作人出生在江蘇蘇州一個書香門第,祖籍是安徽涇縣人才輩出的茂林村。祖父吳平疇遷居蘇州,是當地著名的花鳥畫家,不幸早亡。父親吳慰萱是康、梁改良派信徒,遭人毒害暴死。遭此厄運,從此家道中落,一門婦孺難於謀生。青少年時代的吳作人是在坎坷、淒寂、困頓中成長的。然而,他稟賦獨厚,富藝術靈氣,又有志氣,既親嘗世態的炎涼,又善察自然生態的機運,多才多藝,感情橫溢。

吳作人作于1944年的油畫《玉樹》

嚴格的家教和嚴酷的生活使他在幼小時就懂得生活的意義,自中學時期始就熱心社會活動。出於堅定不移的志願他終於邁出了人生關鍵的第一步,毅然放棄已經準備就學的國立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決定改學響慕良久的美術,考入由田漢主持的上海藝術大學美術系(後改為南國藝術學院),並參與南國社的戲劇、音樂運動。他從此跨進了一個文藝新天地;莎士比亞、雪萊、拜倫、易卜生、王爾德等文學巨匠向吳作人展示了一個新鮮而奧秘的西方藝術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在渴慕已久的徐悲鴻門下,開始切實地鍛鍊素描造型基礎,同時深深感受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的華光,仰慕古希臘,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名師巨匠的業績,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和努力方向。

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巴斯天教授對吳作人在學習時期的油畫就有這樣的評論:“你的油畫既不是弗拉曼傅統,當然也不是中國傳統,而是充滿了自己的獨特個性。”這個性正是兼備著根深葉茂的中國文化清雅而醇厚的特性,又得廣泛地賞鑒西方藝術盛世的大家名作,不泥古,不泥洋,恰好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血肉。吳作人繼承中外古今,創造自家的風貌,於此可見一斑。

1954年 油畫 《畫家齊白石像》

吳作人是少數勤於人物創作,並以勞動為題材的歐洲留學生之一,早在學習之初,就提出“藝術是‘入世’的,是‘時代’的,是能理解的”,留學後回國,他又得出結論:“一件藝術品就是它能夠表現一個民族,表現一個時代,表現一個環境……;惟其因為他有這些要素,才可以從一種藝術品裏看到一個民族,看到一時代,看到一個環境……。吳作人有深入而廣泛的藝術實踐,對藝術理論也有獨到的見地。“藝為人生”是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藝術體現人的靈魂,不能脫離人生。”又説:“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文明的兩大支柱,人用以前進的兩條腿,缺一不可的”。此外,他對審美理想和藝術方法等方面還有許多精闢的論述。這些理論是從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獲得的,理論指導著他的實踐,實踐又證實了理論。

1986年以藏牦為題材的《奮進》

吳作人的藝術到他的盛年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他在跋涉青藏高原深入蒙藏人民放牧生活中,在廣漠大氣的懷抱中,發覺到中國水墨的語言更能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意向,中國畫作為中國的文化現象有它不可代替的藝術特色。通過創作實際,他現在進一步領會並掌握了民族繪畫的審美特徵,造型嚴謹而筆墨灑脫的奔 和牧駝産生了,氣勢宏偉而抒情寫意的雪原風情立即博得了美術界的交口稱讚。

人們當時可能還來不及領悟到這些水墨畫為什麼這般動情,到後來才明白吳作人行萬里路所尋求的不只是在生活中寫生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求索怎樣使他的藝術內涵更好地反映中華民族悠長而深厚的情感。還在浩茫邊陲作“苦行僧”的途中,他在莫高窟考察了曾經望眼欲穿的祖國藝術瑰寶,臨摹了那裏的壁畫,通過細心的體驗,更加堅定了一定要很好地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用以表現現代生活的決心。這個宏願,到五十年代終於作到重點轉移。吳作人在五十年代進一步深入民族藝術的研究,系統勘察了炳靈石窟和麥積山石窟,撰寫了勘察紀略,對馬王堆漢畫和北齊壑壁畫都有專文闡述。同時他又多次出國考察,對印度繪畫尤有研究。他的考察研究方針,簡言之就是縱以繼承,橫以借鑒,博采廣收,以充實自己的學養。

吳作人筆下的鷹

書法是他鍛鍊筆墨的日課,籍以抒發胸中逸氣,行草激賞兩晉、隋唐,功底則求石鼓鐘鼎,用淡墨書寫自己的詩作條幅,如碧蘿春茗一般淡泊怡情。速寫也是他的日課,尤其在旅途中更是手不停揮,大量的速寫提供他創作的第一手素材,它既是生活和藝術作品之間的橋梁,許多速寫(包括淡彩)本身就是藝術成品,它的特色是生活氣息濃郁和運筆的收縱有度。他用方棱炭精筆畫出羊毫的筆墨意趣,在披漓皴擦之間深蘊著民族繪畫的情致,足見他對傳統繪畫技巧的深刻領會,畫法工夫的切實。曾記得五十年代在他家中的晚畫會“十張紙齋”上,他相間用毛筆和炭精筆作速寫,兩者互相發生影響,加強了毛筆的造型表現力,在炭精筆中則注入了寫意的意趣。

為了進一步提攜後輩,他以自己的藝術勞動所得,設立“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獎勵且資助國人和海外華僑、華裔中優秀的美術家從事創作與研究工作,推動其有益的美術活動,以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促進現代中國美術的發展。他説:“我是過來人,深知在藝術道路上有許多艱難困苦。我願以自己的勞動籌集資金,為後來者提供一些機會和創造一些條件……”他的這個宏願,現在已經實現。

1987年 大篆 《性靜情逸》

當代的中國畫家凡可稱大師巨匠者,都必具博大胸懷與民主、科學的精神,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其藝術作品無不體現出深遂的學養和豁達的理想。吳作人先生對人文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都有廣泛的修養,他博覽群書,學貫中西,既熟悉古代經史典籍,又通曉近代自然科學,善詩詞,諳音律,且投入美術考古,關注古文化研究。後期更自覺地以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運用於文化工作中,得出自己的闡發,這在藝術家中是很少能做到,而吳作人先生正是這樣一位自覺地追求中華民族藝術走向現代化的身體力行者。他是一代文化先賢。

(為紀念吳作人先生誕辰103週年 藝術中國編輯摘編自艾中信先生文《藝為人生——吳作人的一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