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觀眾可以體察畫家用當代的目光回望歷史的深沉。
河姆渡先人是如何哺育、祭祀、狩獵和刀耕火種的?南宋禦街是怎樣的一派繁勝景象?王羲之又是在怎樣的情境下,揮毫寫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
漫步浙江美術館正在展出的“歷史的凝眸——浙江歷史文化重大題材美術作品大展”,你可以看到浙江國畫界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更可以體察到畫家們“用當代的目光回望歷史”的深沉和投入。
歷時三年,創作57件將被浙江美術館永久收藏的中國畫精品——浙江國畫界這一次總動員,不僅展示了浙江人文深厚的歷史畫卷,藝術再現了浙江先民獨特的精神氣質,也是對水墨力量的一次集體見證。
水鄉社戲(銅獎) 作者:尉曉榕
靈感源於軍人裸露的背 每一幅畫作都是“濃縮的真實”
窗外,颱風“莫拉克”挾裹狂風驟雨;展廳內,人們面對國畫作品《軍民抗颱風圖》凝神屏息。
8月9日,浙江美術館6號展廳,這幅在“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獲得中國畫類唯一一個金獎的作品,吸引了眾多冒著風雨前來觀展的藝術愛好者。
面對寬3.7米、高5.75米的巨幅體量,你得抬頭,才能感受到風雨的迫近;你得仰視,才能看清正在轉移受災群眾的官兵們的堅毅表情。
即便是外行看熱鬧,人們也會被畫家所描繪的場面所打動。此時此刻,有多少人恰好奮戰在抗臺救災一線,又有多少人像畫中的戰士一樣,樸實又堅定,沉著且無懼。
創作者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花俊説,創作靈感來自於最初收集資料時看過的一張特寫照片——軍人裸露的背部,表皮斑斕剝落處現著鮮紅的肉,那是長時間在水裏浸泡後陽光暴曬的結果。
作者原想以“災前預警”“颱風過境”和“災後重建”三聯組畫的形式,概括抗擊颱風的全部內容。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截取了水中營救這一感人的場景作為表現的主體內容。在畫幅的左右是兩組軍民群像,這一形象寫照構成了“抗臺”過程中若干同類情境的集結,成為濃縮的真實。畫面中間置入了一段颱風的衛星雲層圖,逆時針方向運動的旋渦狀風雲籠罩在浙江省的範圍之上,以此點明浙江“抗臺”的主題。
衛星雲層圖上水墨滲化流變的軟狀質地,與畫幅左右的人群實體形成了對比互映,以一種攔腰的阻隔增強畫面的張力,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以貼近真實的視角,營造了一種迫近觀眾的視覺結構。
這種手法,被專家視作“國畫現代化的可貴嘗試”。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説,從“盛世畫史”的成果中可以看到,浙江的美術家在努力吸收傳統優長、突破經典模式上下了很大工夫,創作過程本身成為了研究難點和尋找突破點的過程。
在范迪安看來,浙江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最大的意義,是重寫了一部浙江視覺圖像史,在組織本地區藝術家,用美術形式反映本地區重大歷史文化題材上,開創了全國的先河。
范迪安説,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讓社會公眾通過優秀的歷史文化題材作品走進歷史,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傑出人物進行精神的對話,能使人自然而然地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感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