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國寶就是賣也不能賣給外國人:朱啟鈐藏緙絲(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4 13:29:57 | 文章來源: 人民政協報

南宋沈子蕃的緙絲山茶

朱啟鈐之所以為今人所知,不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曾任民初高官,是洪憲帝制時的紅人;二是創辦中國營造學社,對一大批古建築進行了保護和研究,成就了梁思成等享譽中外的建築大家。其實朱啟鈐在文物收藏保護尤其是在緙絲收藏方面也貢獻甚巨,曾被稱為“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界內亦有“朱家緙絲甲天下”之説。

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品中的精華,亦稱“刻絲”、“克絲”或“尅絲”。緙絲的編織不同於一般的刺繡和織錦,它採用的是“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織造時各色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絲則縱貫織品。這種獨特的織造方法和製作工藝,造就了緙絲雕琢鏤刻般的奇特效果,其強度也遠遠高於其他絲綢類工藝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所以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緙絲具有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不僅可以收藏鑒賞,而且實用性極強,可用來製作成服飾、手卷等製品。緙絲的主要産地是蘇州,明清兩代被皇室貴族所壟斷,名貴異常,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出身江寧織造府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緙絲也曾提及:“鳳姐命平兒將昨日那件石青刻絲八團天馬皮褂子拿出來,給了襲人。”

朱啟鈐與緙絲的結緣源於其世代書香的家世和背景,其祖父朱士熙舉人出身,曾在湖南做過幾任知縣,父親朱慶墉師從貴州名儒傅壽彤,後娶傅壽彤長女傅夢瓊為妻。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朱慶墉返黔參加鄉試,試畢乘船返回河南途中,在貴州玉屏縣觸礁溺水而亡,當時朱啟鈐才3歲,只好與母繼續生活在外祖傅壽彤家中。傅是咸豐初年進士,後以軍功遷官至河南按察使、布政使,博學多才,精於史志、書法、詩詞,與當時政、學界的頂極人物均關係密切,是朝野共知的文武全才。傅壽彤嗜好收藏,所藏書畫的包首有許多是宋錦和緙絲製作而成的,朱啟鈐的母親傅夢瓊也擅女紅,常把一些宋錦碎片綴合成荷包等物,家庭的熏染使朱啟鈐幼年便喜歡絲繡。晚年朱啟鈐回憶往事,認為自己的文化素養,尤其是對文物的鑒賞以及古建築、古園林、古玩收藏等方面的知識和興趣,莫不得益於外祖父和母親早年對他的教育和熏陶。

民國初年,朱啟鈐從前清恭親王奕訢後人手中購得一批從宋代到清代的緙絲、刺繡珍品,大約280件。這些緙絲多是皇帝御賜,異常名貴,朱啟鈐將這些藏品一一整理著錄,撰寫了一部書稿《存素堂絲繡錄》,並於1928年刊行。1924年前後,日本一位著名實業家聽説朱啟鈐手裏有一批緙絲精品,願以100萬大洋的高價收購,頗具民族自尊心的朱啟鈐以自己喜歡為由婉言謝絕,私下他對家人説:“這批國寶就是賣,也堅決不能賣給外國人。”1929年,朱啟鈐組織創建了中國營造學社並影刻宋版《營造法式》,急需經費,朱啟鈐第一次想到了出售這批精品,但當時能夠買得起這些緙絲的大多是外國人,朱啟鈐一時十分煩心。這時,與朱啟鈐有姻親關係的張學良聞訊後提出由他來接手,於是這批緙絲精品最後以20萬銀元半送半賣的價格售予張,出手前朱啟鈐反覆叮囑張學良“不要讓這批珍品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張不敢稍有大意,隨後就將這批寶物放在他的東北邊業銀行金庫中悉心保存。“九·一八事變”後,這批緙絲隨邊業銀行一起落入日本人之手,流落到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後來“滿洲國”將這批國寶在日本印成原冊圖錄《纂組英華》,在文物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1948年5月,長春被“四野”大軍包圍成為孤島,朱啟鈐生怕這批緙絲毀於戰火,四處活動尋求解決的辦法,後在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的關照下,這些無價之寶從長春完整無損地空運到北京,暫存故宮博物院。1949年後,這批緙絲刺繡珍品重返關東大地,保存于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內。

北宋年間的緙絲紫鸞鵲譜圖(資料圖片)(以上均為朱啟鈐原藏,現保存于遼寧博物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國寶頻流失文保制度還漏洞多
· 我們有多少錢可以買回流失的國寶
· 看中國之美 台北故宮的“中華十大國寶”
· 《五牛圖》等600余幅克隆國寶亮相武漢美術館(圖)
· “絕代風華·清宮散佚”國寶複製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