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講解綿竹年畫製作。 杜江攝
5月11日上午,隨著一陣陣震耳的鞭炮聲,綿竹年畫博物館在四川綿竹城東新區舉行了奠基儀式。據悉,這是經過近一年時間準備,由中國寫實派藝術家捐建的綿竹年畫博物館項目。
雕版損失慘重
昨日上午,四川綿竹的胡明貴正用一塊家傳的明代木刻雕版趕制年畫。胡明貴指著手中已被墨汁染成黑色的高約80釐米的木板説,這塊木板雕刻的是民間傳説能鎮邪納祥的秦瓊畫像。在木板下方秦瓊的兩腳之間有一處明顯的傷痕。胡明貴解釋,這是在文革中被損壞的。據了解,目前有些年頭的老雕版已經不多了,整個綿竹地區僅有100多塊。
在去年的大地震中,著名的綿竹年畫博物館幾近完全損毀,綿竹著名的兩條年畫村——遵道鎮棚花村和孝德鎮射箭臺村房屋損毀嚴重。
“一人一風格”
據了解,製作綿竹年畫要先在雕版上抹上墨汁,然後用綿竹特有的紙張拓印,取得完美的線條圖案後,年畫藝人再自由發揮給年畫上色。
“綿竹年畫重在上色,上色的口訣就是一白二黑三金黃,五顏六色畫衣裳。”78歲的綿竹北派年畫傳人李方福説,綿竹年畫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工彩繪,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年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製不同的畫幅也會産生不同的趣味。
兩派兩“運”
雖然去年的大地震使綿竹年畫失去了不少老雕版,但幸運的是,綿竹年畫南北兩派的傳人都在地震中倖存。據了解,綿竹年畫南派基地在綿竹孝德鎮的射箭臺村。綿竹年畫南派傳人、89歲高齡的陳興財老人至今仍能作畫。他的二兒子和孫子都是他的傳人,目前綿竹南派年畫後人興旺,傳人很多,至今有近百名學徒在年畫産業上大顯身手。
相對於南派年畫的興旺,北派年畫則顯得有些沒落。
昨日,記者在綿竹遵道鎮棚花村見到了78歲的李方福。李方福曾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是中國民間藝術一絕,他的家中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均會做年畫,但是兒子外出打工,兩個女兒嫁人後在家務農也不願意作畫。以後李方福又陸陸續續收了一些徒弟,總共有10多個。目前,北派傳承人李方福的弟子基本已經歇畫,如何讓北派年畫的技藝流傳下來,成為一大難題。
博物館重在傳承
昨日上午,由艾軒、楊飛雲等26位當代中國著名寫實畫派畫家捐助的綿竹年畫博物館在四川綿竹城東新區奠基開建。據了解,地震後不久,26名當代中國著名寫實畫派畫家歷時10多天集體創作出了油畫作品《熱血五月·2008》,並將該畫義拍的335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四川地震災區,用於重建遭受地震損毀的綿竹年畫博物館,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茂縣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
據介紹,綿竹年畫博物館面積達4000平方米,由展廳、美術廳、傳習培訓廳等組成,計劃于2010年5月竣工。博物館建成後,將是集收藏展覽、傳承創新、交流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國一流民間文化專題博物館。
綿竹年畫
起源於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已有千年曆史,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四大年畫,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去年的特大地震中,綿竹年畫博物館幾乎完全損毀。
綿竹年畫博物館面積達4000平方米,由展廳、美術廳、傳習培訓廳等組成,計劃于2010年5月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