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訪】上海美術館李磊:我們都是服務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25 18:21: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朱小鈞

        公共性一直是美術界關注的話題之一。當下藝術生態結構正在發生劇烈變化,藝術市場的活躍激發著公眾購買藝術品的興趣,而頻繁的國際間展覽交流則直接導致了藝術品創作的多樣化——這些變化要求中國的美術館必須面對多元化的文化語境,尋找並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及理念,真正同公眾的審美趣味保持緊密的聯繫。

        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北京、上海的美術館建設一直是國內眾多美術館發展的標本。面對藝術市場激變和藝術觀念不斷更新的現狀,美術館如何堅持自身的文化身份、態度和立場,在經營理念和展覽形式上做何改變,才能真正成為不可替代的社會公共空間?針對這些問題,藝術中國日前採訪了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

    

        藝術中國: 從您就任館長到現在,上海美術館發上了很多變化。在您看來,上海美術館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李磊:當下,中國的美術館建設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國家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很具體的要求,就是要更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現中國文化事業的有力的發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在這個過程中,美術館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是2005年7月調任到上海美術館工作的,剛來的時候,我發現有部分員工對美術館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對於行業的定義、公共教育的理念都不清晰。

        我來了之後,主要沿著這樣幾個思路在開展工作。

       首先,美術館是一個公益性的文化教育場所,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藝術機構,重點是以公共教育為終極目標的文化教育機構,包含了收藏 、研究、展示、教育四個方面的內容,最終的落腳點是公共教育。

       其次,美術館是為公眾服務的,是一個大文化服務概念中的一部分。現在中國文化産業結構調整,從城市文化構架來説,美術館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涉及到我們觀念的改變,在運營上圍繞觀念改變調整。2005年底,我提出一個口號:“我們都是服務員”,這是一個有針對性的轉變口號。以前我們是官老爺,朝南坐,藝術家要看我們的臉色。這種觀念要徹底轉變——我們美術館的工作人員都是服務員,要為藝術家、藝術創作和展示進行服務, 要和藝術家聯合起來,整合各自的資源,不管是對藝術家還是公眾,我們都是服務員的姿態,是為社會服務的。

       事實上,你有什麼樣的要求,就會有什麼樣的管理效果。在這個觀念下,我們的展覽更加注重社會的需求,我們對藝術家的服務更加注重人性化。比如説,我們的教育部在這個觀念下,拓展了內容,講座從到一年組織5場,到去年組織 了30場;我們的公共教育和展覽配合的更加緊密,在2006年上海雙年展教育部策劃了“時空郵局”,普通公眾在美術館內可以寫下心願投遞到郵箱;2008年雙年展實施了作品“黑板報”,作者來自上海120多個社區,160多塊黑板報都是出自普通老百姓之手。我們為人民服務,讓觀眾感受到藝術離生活很近。我們的展廳標牌,盡可能做到雙語……

       員工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是我到上海美術館最大的變化。這個觀念符合了這個事業本身的規律,也是美術館應該具有的基本的立場。

    

       藝術中國:當下我們的藝術生態結構在不斷變化,都市化進程加速等現象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美術館。您現在會用那些關鍵詞來描述現在的上海美術館?

       李磊:我會用這次四個詞:多元,經典,歷史, 創新。

       所謂多元,上海美術館作為上海政府設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擔了綜合性的美術服務任務,它不可能成為風格化的美術館,必須包容和採納採納各種藝術樣式和風格,我們的風格,就是兼收並蓄。

      所謂經典,我希望在多元的前提下,推出的展覽是具有示範性的,是研究型的展覽,比如現在的吳冠中大展,我們以往的方増先、于雲階等人的展覽,這些人是中國美術史行非常重要的人物。

      所謂歷史,是指在系統性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一些文化流派,比如海上新水墨,這是我們的 中國畫在創新和探索方面做出整體系列的呈現,是對美術史的重新研究,我們有一個完整的梳理上海各種畫派的計劃。

      所謂創新,上海雙年展是典型代表。另外,我們對當代藝術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比如方力鈞、周鐵海、孫良、向京等,我們都推出了頗具規模的個展。在這個推動的過程中,我們也承受了一些壓力,這也是創新之路必須承受的。

    

      藝術中國:在全國實施的博物館“免票”進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譬如人滿為患、展品被破壞等等,上海美術館在這方面有什麼特別的企劃?

       李磊:上海美術館的門票免費目前還不是政府的硬性要求。我們的免費是出於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自我要求。我們做到了16歲以下,70歲以上的觀眾免費。國家法定節假日免費,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免費。2008年美術館的統計大約有45萬觀眾,免費大約佔三分之一。

       我們的美術館要給公眾一個信號。吳冠中先生説,中國缺少的是審美教育,中國人因為缺少審美教育,在藝術修養上相對比較低,難免會有不太規範的觀看習慣。但我們還是希望公眾到美術館來,能看看藝術作品,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還有精神追求。文化為什麼不同於娛樂?因為娛樂是感官追求,文化是心靈和精神的追求,如果一個民族對精神的追求弱化,沉浸在娛樂中,那麼這個民族是很危險的。我還是希望中華民族大部分人對真善美、假惡醜有個基本的價值判斷。而美術館是一個設定了標準、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我們看到的是原作,不同於電視傳播和印刷品,更能夠讓觀眾心靈受到直接的感動。應該説美術館不僅僅是個普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眾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對藝術的尊重和熱愛。

      國家免費的政策,出發點是非常好的,我們不能苛求觀眾,因為觀眾審美情趣的提高和行為規範的養成是有個過程的。在他沒有行為經驗的時候,你要求他,肯定做不到,若干次的行為規範,他就會逐步做到。我們不能因為觀眾相對的素質不夠, 就認為免費不適合中國的國情,關鍵還是要加強教育和加強管理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可以加強服務和管理,進行宣傳和引導。

       免費參觀必須限定觀眾流量。實際上上海美術館能夠承受的流量是每天5000-6000人,雙年展時曾達到過一天1萬人,這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接待能力,也給觀眾和展品安全帶來了隱患,如果我們無限制、無原則地免費開放,也是對公眾的不負責任,而適當限制人流,合理安排,就可以處理的很好。

       美術館是個文化的殿堂,它有相應的參觀行為規範,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教育和配套設施,就使得藝術的參觀不具有崇高性了,必須讓觀眾要有準備再去參觀,這是個過程,我們要引導,到美術館的時候,希望公眾是帶著沉浸其中的情緒,美術館參觀畢竟不是逛廟會和集市,美術館應該事先和參觀過程中給觀眾資訊和導覽,這也對我們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藝術中國:開年大展“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去年4月吳冠中先生共捐贈給上海美術館66件作品,但展覽開幕前這個數字變成了87件,您認為吳先生捐贈數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展覽是否有巡展計劃?

       李磊:捐贈作品數量的增加,是吳冠中先生對我們的工作認可的最直接的證明。從確認捐贈以來,我們本著嚴肅認真的學術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做好每一件事情,吳先生被我們的態度打動,他認為把這些作品交給上海美術館是值得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説,對於這個開年大展的館內運營甚至超過了上海雙年展,館裏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這個展覽奔忙,我們的宣傳工作下的氣力比雙年展還要大,這是我們上海美術館里程碑式的展覽。

       事實上,我們並不把這個展覽看成上海美術館的展覽,他是一個國際性的大展,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和江蘇省美術館所有的吳冠中作品匯聚在一起,這非常難得。四家美術館都對展覽表示了全力支援,沒有借展費,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件對公眾有益的事情。在上海美術館展覽一個月後,會到北京中國美術館巡展。

       這160件作品有很多是吳冠中的代表作,包括中國美術館的《太湖鵝群》,我們館的《魯迅故鄉》《碩果》等,新加坡美術館的《熊貓》等,都是難得一見的,這次能夠齊聚一堂,非常不容易。在國內的巡展之後,我們也在考慮把它推向國際巡展。

    

       藝術中國:上海美術館現在的典藏的條件如何?這批作品是否會在館裏設立吳冠中展廳?在公共教育方面我們做了哪些準備?

       李磊:我們的典藏條件已經完全達到了恒溫恒濕,氣噴滅火。館內現有的上萬件藏品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吳冠中常設展廳我們也正在討論設立,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想今年7月會在三樓設立專區展示,大約300平米,常設展出的作品20件左右,包括文獻和出版物。

       這是我們開年最重要的大展,我們期待把這樣一些理念告訴公眾:吳冠中先生有一種愛國愛人民和愛藝術的情操,他的作品是捐給國家、捐給人民大眾的。我們都知道,每一件作品都價值不菲,在吳先生家屬的積極支援下,這次捐贈顯示了吳老作為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高尚的情操。其次,我們要告訴公眾什麼是美——展覽作品是美的,嶄新的展覽佈局是美的,配套的大畫冊和口袋書也是是美的,另外,在對吳冠中作品的闡釋上,我們還特別印製了一批給中小學生的印刷品,把現實風景圖片和吳冠中的作品做對比,學會從現實的實景中發現,經過藝術整理後的作品是什麼樣的,體會他藝術創作的規律和特點。同時,我們還印製了5000份宣傳冊頁,發到我們的學校網路和社區網路,通過普及教育吸引公眾和學生走進美術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