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多內地藝術類雜誌來説,都是2003年“非典”之後在藝術市場波峰期誕生的。當危機到來,年輕的他們是否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和睿智的應對策略值得關注。以下選取了3家雜誌的主編作為採訪對象,這3家雜誌都聚集內地藝術市場的最前沿——北京,在那裏他們最能感受到這場突入襲來的危機給藝術市場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藝術財經》主編顧維潔:畫廊廣告反而更為集中
我們的收益中90%都來自廣告,而2萬冊的發行收入只佔居總收益的10%左右。不可否認,這次危機的爆發的確影響到了雜誌的廣告投放量。不過,畫廊廣告相反更為集中,他們不再會全面鋪開,而是有選擇性地投放,針對好的雜誌進行廣告投遞。
現在,我們明年的廣告任務已完成了近50%。明年的封面已經全部賣出,而套餐也已賣出不少,都是銀行和拍賣行在買。2009年的生存問題,我們還不擔心,儘管6月會是最艱難的時刻,但後年才是我們最擔心的。
雜誌20人的團隊不會改變,只是在直投量上進行優化,減少了2000本。現在我們還是有選擇的,不會失去原則。至少還不會賣版面。雜誌關鍵在於公平,公正和堅持。當代藝術還沒有到底,藝術家金字塔還是會補上去。今年經濟最低谷的時候,精品就有可能出來,沒有人接手的可能性不大。據悉,現在已經有新的機構和基金在出手,準備入市。
《Hi,藝術》主編李昱:危機讓我們更成熟
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與畫廊和藝術家那裏,我感觸頗深,藝術市場所遭受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原來,我還一直認為經濟危機與自己的生活是沒有關係的,那只是有錢人的事,但現在我才發覺我錯了。12月份,我們的廣告量銳減,以往這個時候都是做2009年的廣告安排。從今年的成績來看,我們2009年的廣告量至少會減少50%,幾乎與08秋拍的縮減比例一致。《HI藝術》産生於藝術市場的波峰,然後創刊才2年就遭遇了藝術市場的波谷。2008年,讓我們的雜誌和我們的團隊更加成熟。我們的生存現在還不成問題,不少拍賣公司、畫廊、博覽會、藝術家都還在找我們洽談廣告。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支撐下去。
《藝術市場》副社長吳京波:古玩市場干擾不大
這次危機,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影響了當代藝術部分,而我們關注的是傳統藝術,所以感受到的影響很小。
《藝術市場》創刊于2002年年底,當時主要是針對《收藏》和《收藏家》這兩本雜誌所欠缺的市場資訊報道而創辦。雖然我們屬於文化部所有,但從開始就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廣告和版面出售是我們的主要運營來源。其中,拍賣公司和古玩店是主要客戶,畫廊和畫家也有一點。或許現在畫廊的廣告會少一點。但也有人表示,市場好的時候要做廣告,市場不好的時候更要做廣告,這樣才能在市場好起來的時候有所基礎。這正順應了我所認為的,盛世收藏,亂世更要收藏,往往精品能在這個時候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