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安尼施·卡普爾的雕塑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1-09 09:34:2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000 個名字》
綜合材料
1981


 

  純色·氛圍·龐大·光芒——安尼施·卡普爾的雕塑藝術

  "我覺得,我對空間的處理有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説,對於雕塑家來説,對於空間的處理與對於形式的專注同等重要,同樣,對於色彩的安排也需要一定的思考。"

  ——安尼施·卡普爾

  生於印度孟買的英籍當代著名雕塑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Kapoor 1954-)在北京常青畫廊舉辦了一場以"昇華"為主題的的個人藝術展,這是他首次來華展出,通過雕塑、裝置以及繪畫作品他全新的藝術觀念展現給國內觀眾面前。媒體稱:藝術家將東方式的宇宙論和西方式的極簡雕塑形體完美的融為一體。

  安尼施·卡普爾是當代藝術界的明星人物之一,1990年,他代表英國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次年獲得著名的特納獎。他的雕塑作品遍佈世界主要城市,卡普爾的影響力不僅僅來源於他的雕塑,在繪畫方面也有著不小的成績,他近期的繪畫作品,抽象中夾雜著寫意與表現,可以説是把自己的內心感受發揮到了極致。但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雕塑領域。

  當我們談論到卡普爾的作品時,我們腦海中不由得會有這樣幾個形容詞在徘徊。他的作品時常令人感到振奮,我們看了後會頭腦發熱;它們也是不和諧的,並且同時透露出一絲的古靈精怪;它們帶著一份看上去似乎歇斯底里崇高感。同時又是有技巧的,並且展示出夢境般的氣氛。諸如此類的這些形容僅僅是這位大師習慣運用的語匯的那麼一小部分。某位批評家曾説,在整塊兒的石頭或者岩石上鑿洞,在盤或碗狀上拋出高光,就像天堂裏的穹隆。

  在他早年的一系列作品中,顏色都是他造型的必要手段。他本人曾描述過,這些色彩來自於印度文化深處。他喜歡不銹鋼那種被拋光後造成鏡面一般的效果;也熱衷於龐然大物將大塊空間劃分成為很多奇異的部分;他也著迷于神秘氛圍的營造。在BBC廣播的一次訪談節目他説過:"我沒有什麼可説的","如果我有很多要説的,那麼我就是記者,我就是批評家了"。確實,有時候,藝術家本人並不見得有什麼特殊要表達的東西,更確切的説,大部分的觀念是我們看到作品後,自己想像到的東西。下面文字部分是我們觀眾所感受到的,而有一部分也是藝術家自己本人的想法。

  迄今,通觀卡普爾的作品,筆者覺得可以提煉出以下四個關鍵詞:即純色、氛圍、龐大與光芒。

 



《為了慶祝,我用紅粉吹向小丘》
綜合材料
1981


 

  一、純色與氛圍

  卡普爾在早年經常運用極富異域風情的純色來創作作品,而近幾年的創作則是傾向於一種神秘、崇高氣氛的營造。

  在早期創作中,卡普爾經常運用非常強烈的顏色來表現作品:他喜歡用鈷藍色,也鍾愛深紅,同時也喜歡運用令人捉摸不透的深黑。眾多色彩融合在一起,相互滲透,光線、顏色、甚至觀眾自己的眼睛都參與到作品的互動中來。當我們在談論雕塑作品的時候討論顏色也許會被看作是一種非常奇怪的事,可是談論卡普爾作品的時候,我們卻又絕對不能離開顏色。

  也許對於我們觀眾來説,純色並不見得意味著什麼,而且古往今來很多繪畫作品中,對於純色的運用也是屢見不鮮。但在雕塑中,這樣大膽的運用某一種顏色在整個作品上,卡普爾可算是個領軍人物,除他之外,很少有人運用純色創作雕塑作品。在他的作品關於色彩的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小山一樣的一堆堆形體,上面堆滿遍佈純色的粉末。看上去是那樣的具有視覺衝擊力。普通藝術欣賞者或許只會被強烈的色彩的外觀所吸引,單單停留在漂亮、美麗等形容詞上。但是,他想用作品中表達的,並不僅僅是色彩本身,而且要傳達出一種思想,他自己也曾在相關採訪或者對話中説過,因而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尋求一些更加深刻的意義。

  卡普爾也吸取了一些極少主義和後極少主義先驅們的觀念,比如多納德·賈德(Donald Judd),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等人。不同於他們的是,卡普爾的部分作品不僅形體簡單,色彩也比較單一,都是質樸並且厚重的純色,他把強烈的純色運用到了極致。關於純色的運用,他自己闡述到,這是與他的印度血統有著密切聯繫的,他的作品在相當長的一定時期內,充滿了一種內在的符號,那就是集中表現色彩。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喜愛或者厭惡的顏色,同時色彩也會相應代表一定的事物或者精神。

  在印度,紅色表示生命力、熱情、活躍與狂熱;綠色意味著真理以及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表示對知識的追求;黃色是太陽的顏色,它表示華麗與光芒;然而紫色,它會使人心情沉靜,也會使人感到悲哀。在生活中,在室內設計中,在服飾的色彩搭配中,它們都喜歡運用代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還有很多印度對於色彩的定義,限于篇幅就不贅言。總之,卡普爾作品中色彩的運用與印度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許這正是發自他內心深處的印度民族血統對他造成的一點點影響,他本人也曾提到過。

  神秘、崇高氣氛的營造

  然而,在近日,在北京的798畫廊藝術區中常青畫廊舉辦的卡普爾個展,通過一系列展品完美的體現了作為一個當代雕塑大師,他是如何巧妙的安排作品佈局,進而賦予一個既定空間以全新意義的。沿著空間安排,我們走向到他的作品《昇華》的中心,地板縫隙中徐徐冒出的白色物體似煙似霧,伴隨著氣流的抽動盤旋上升一直到天花板之上。

  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恐懼,一種崇高,或者説是一絲神秘的宗教氣息。

  古往今來諸如英國美學家愛迪生、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康得等人都論述過優美與崇高這兩個美學意義上的範疇,他們説崇高,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保全"(此詞來自英國美學家愛迪生《想像的快感》),正是因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我們才會覺到恐懼,但胸懷恐懼的我們,很清楚很明確的知道,我們來看展覽,並不會對自身造成危險,因而,一種崇高感便因這種"自我保全"而産生了。

  同時,關於空間的營造,在這件作品也有很完美的體現,按照他的精心佈局,我們順著他的空間逐步走向我們要觀察的中心點,關於空間的營造,關於佛教中"空"與"有"的運用,可以説都是恰到好處。

  二、龐大與光芒

  "龐大"是近幾年來卡普爾的慣用語匯,無論是是室內作品還是室外的公共雕塑。2002年的作品《瑪耳緒阿斯》(Marsyas)就是一件龐然大物。同時,對於不銹鋼拋光這種反射力極強的材質,他也在近幾年的創作中廣泛運用。

  龐然大物——《瑪耳緒阿斯》

  拿作品《瑪耳緒阿斯》來説,如果我們不曾聽説關於瑪耳緒阿斯的這個神話,我們光看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廳中這件龐然大物,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意向。單從外形上看,猶如兩個巨大的擴音器,也可以看成是大喇叭。喇叭上面的脊看上去如同骨骼。深紅的色彩看上去有點血腥。在我們不知道這個古代神話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假設"音樂"與"血腥"是這個作品的主題。

  如果聽完下面這個關於瑪耳緒阿斯的神話,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假設完全正確。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主要講的是音樂家阿波羅殺死一個林神的故事。雅典娜曾因吹笛子形象很醜被眾神嘲笑,因而她扔掉笛子,並且詛咒撿笛子的人。庫柏勒(Cybele)女神的隨從半羊人瑪耳緒阿斯(Marsyas)成為了這咒語的無辜受害者。他拾到了笛子,剛放到唇邊,笛子便自動奏起了美妙的音樂,許多人都被他悠揚的笛聲打動了,並且胡言亂語説阿波羅的豎琴都難以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此時惹得阿波羅火冒三丈,於是邀瑪耳緒阿斯比賽,並規定,贏家可以用任何方式懲罰對方。

  比賽幾個回合,總是達成平局,後來眾繆斯評委團難決勝負,阿波羅突然説道:"你能不能像我一樣倒著用樂器,而且邊演奏邊唱歌。"可想而知,倒著吹笛子,並且同時唱歌是根本你不可能做到的事,於是瑪耳緒阿斯輸了比賽,阿波羅所作出的懲罰是,生剝瑪耳緒阿斯的皮,把他的皮釘在以他命名的河的發源處的一棵松樹上。這就是這個神話的原委。

  這個神話與"音樂"和"血腥"的聯繫便不證自明,其實卡普爾本人用過這樣一句話秒速他自己的作品 "那就像一個被剝下來的人皮一樣","音樂"並不是卡普爾主要要表現的意向,同時"血腥"也不然。這件作品的主要特色還是"大",並且對於展廳的空間作出了一個很合理的規劃。

  用中國一句古詩形容這件作品很貼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身在此山中。"無論我們在那樣看,都只能看到這件作品的一個方面,走到哪都只是一個局部,而且每一個角度所看到或觀察到的形像是大不相同的。

  來自天國的光芒

  同時,關於"大"這個語匯被卡普爾反覆運用也可以從作品《天之鏡》與《雲之門》中看出,這兩件作品可以算是卡普爾城市公共雕塑的代表作。前者位於美國紐約第五大道街區,後者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然而,由於兩件作品均為巨大的不銹鋼拋光材質,因而猶如鏡面,反射強烈,在街區的繁華處光芒四射,把整個周圍的景物都映射出來,視覺效果格外奇特,好似來自天國的光芒。

  縱觀卡普爾的作品,可以説,每一個系列都是匠心獨具。它們在外在形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卡普爾自己卻説:"我的作品,沒有全新的東西,我的每一件新作品都是萌生於以往的作品之上,也就是説,對於我來説,我所有的觀念都來源於以前的某些想法。"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創作者,都會有一段時期面臨創作源泉枯竭的階段,他很少遭遇這種困境,但是一旦遇到這種境況,他會反思自己,會制定一些方案,然後實施,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卡普爾,作為一個雕塑領域里程碑式的人物,在藝術領域仍舊不斷在探索著,在當代雕塑藝術中,他可以算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正在以不斷的創新與嘗試為西方雕塑藝術譜寫新的歷史,相信明天他會走得更遠。

 



《克萊因藍》
綜合材料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鑒寶》走進蘇州 寶物鑒定活動
· [專稿] 2008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正式啟動
· [專稿] 計劃暨367藝術小組啟動
· [專稿] “迷宮” ——希臘藝術展
· [專稿] 嬌素線 三人繪畫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