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Bill Viola及其錄影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1-12 15:50:05 | 文章來源: 中國新媒體藝術網

    對我而言,過去150年最重大的事件是影傢具有了生命,是活動影像的出現。將時間引入視覺藝術與布魯內萊斯基宣告透視法和三維繪畫空間的誕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圖像現在有了第四維空間。影像已經被賦予了生命,它們有自己的行為。它們與我們的思維、想像的時間同步存在,它們出生、生長。變化、消逝。有生命的事物的一項特徵即它們會有多個自我,有由多種運動構成的多重身份,它們是矛盾的,能經常轉化,存在於當下的即刻,又存在於未來的回想。對於一個在歷史的這個階段工作的藝術家來説,這是他的工作中最讓他激動不已的方面。這也意味著最重大的責任。它已經教會我,真正的原材料不是攝影機和監視器,而是時間和體驗本身,作品存在的真正位置並不在熒幕或墻壁上,而是在那些看見了它的人們的思想和心靈當中,這些是所有形象的生存之地。

( 附:    比爾·維奧拉是國際公認的視像裝置藝術先驅。從藝30多年以來,他先後創作了150余件錄影、音像裝置、電子音樂表演以及電視和廣播藝術作品。在藝術家層出不窮的今天,比爾·維奧拉以他的博學和對當代高科技傳媒的熟練掌握在國際藝壇牢牢地站穩腳跟,並成為聞名世界的視像魔術大師。30多年來,比爾·維奧拉始終致力於通過錄影手段研究和探索人類那個看不見的精神世界,夢、記憶與聯想、情感世界、生與死都是他所要表現的主題。其作品在表現生、死、潛意識等人生最根本、最普遍的經歷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生命、宇宙與時間的思考。維奧拉的作品主題鮮明,表現深刻細膩,技術手段先進,是藝術與高科技的完美結合,具有強力震撼力。  

《投降》

20多年來,維奧拉的作品頻繁地奔走於世界各地,在著名的博物館和畫廊展出。2003年1月24日,他的以“感情”為主題的新世紀新作展又在洛杉磯的“保羅·格蒂博物館”拉開了帷幕。4月27日結束格蒂的展覽之後,全部作品還將奔赴倫敦等地繼續巡迴展的旅程。參展的13件錄影作品全部為藝術家在新世紀的創作,其中12件是以情感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另一件創作于2000年的巨作——“新世紀的五個天使”,也被藝術家以“表現情感的另一種方式”為由列在參展名單之列。這些作品是藝術家多年來在當代藝術的禁區——人類精神中奮力探索的心血結晶,也是他在經歷了1997至1998年的反思期和在格蒂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時的研究成果的演化。

豪放不羈是人們對藝術家生活的總體認識,然而,比爾·維奧拉似乎是一個例外,他的生活甚至可以用苦行僧來形容。作為一個基督教信徒,比爾·維奧拉不僅認真研究過基督教的各種文獻,還對印度教、佛教以及禪宗等東方宗教的教義與文獻都有所研究。  

《六個頭》

《驚訝五重唱》(TheQuintetoftheAstonished),是系列作品的第一件,是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Gallery)在2000年委託維奧拉創作的。該作品的創作靈感完全來自該畫廊的藏品《嘲弄基督》(ChristMocked)。這是一幅創作于中世紀(1490-1500)的宗教題材作品,作者是尼德蘭(荷蘭)畫家耶羅尼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與系列中的其他作品一樣,維奧拉邀請了專業演員從事該作品的表演創作。對他來説,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在構圖上,維奧拉參考了繪畫作品對人物的安排,但並沒有完全照搬或挪用。五個表演者緊緊地靠在一起,但身體的相依並不能掩蓋內心的孤獨,他們在相同的物理空間,不同的心靈空間,同時演繹著人類不同的情感:歡喜、悲傷、憤怒、恐懼。最先進的投影設備的使用,不僅展現出了一幅幅色彩純正,圖像清晰的畫面,也強化了作品對博斯原作的色彩和戲劇化表現語言的誇張模倣,演員激情生動的表演是作品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從某種角度上説,維奧拉的作品不再是個人創作的成果,其中不僅有演員的表演,還有一整套的拍攝班底的辛勤勞作,再次印證了當代藝術的群體創作性。

德國柏林的古根海姆博物館2月9日到5月5日舉辦展覽“比爾.維奧拉:前進”。 維奧拉和納姆.瓊.帕克是世界媒體藝術的頂尖藝術革新家。維奧拉的裝置藝術聚焦于藝術歷史的探索和藝術家、理論家提出的具有挑戰意義的觀念。作品“前進”是維奧拉為古根海姆創作的第七件作品,作品將用來展示自然迴圈的偉大過程,並提出一些關於生與再生之間神秘聯繫的觀點。這個藝術裝置包括五件視頻作品“火與生”,“道路”,“洪水”,“旅程”和“第一道光芒”,利用了各種現代視頻手段和電腦技術,維奧拉在展廳的墻壁上映射出反映生命迴圈的圖像,這些圖像在形式和內容上表現出了這種迴圈的複雜性。

本新聞共7
   上一頁   2   3   4   5   6  7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