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來到“義門”牌樓前,可看見左右兩旁各有一塊大石頭,一塊是“下馬石”,一塊是“開工石”。過去文官到此要下轎,武官到此要下馬。“義門”兩字的左右,還有兩行小字,上款是“富陽縣知縣奚補”,下款是“為義民孫潮立”。孫潮是大房的祖公,這裡共有十房,過去還有一座“十房廳”。“義門”上的鬥拱結構、石雕獅子、屋脊吻飾,都體現了明代晚期的建築風格。
走過“義門”,便可來到另一座廳房“百步廳”。此廳分為四進,前進稱“慎修堂”,中進叫“素懷堂”,後進名“光裕堂”,末進為“鹹正堂”,都是明末清代陸建築的。
在“光裕堂”的兩根柱子上,有淺淺的鋸痕依稀可辨。據説太平軍到達龍門那年冬天,大雪紛飛,氣候奇寒,一時沒有柴薪,有人想鋸柱當柴取暖,但太平軍軍令森嚴,不許輕舉妄動,於是立即進行勸阻,柱子才得以保存。除正廳、廂房外,天井兩旁還有青石鑿刻的圍水池,條石上刻有象徵吉祥的鹿、羊、鯉魚和花卉,為栽培荷花,飼養金魚所用。
“孝友堂”是鎮上最高最古老的明代建築,登上三樓賃欄眺望,古鎮風貌盡展眼前。“東山堂”的裝極為精美,處處是栩栩如生的木雕,尤其是表現三國戲劇故事的場面,形態逼真,生動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