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中大道上組織流行音樂節的想法是如何産生的?
舉辦德中大道的初衷是要展現德國現代化的一面,如科學、教育等領域,但也包括娛樂産業。德國的流行音樂在國際上具有重要意義。德國的娛樂界有很多很棒的項目,我們非常願意把它們介紹到中國來。
德中大道上的音樂節與其他音樂節相比有什麼不同?
我們的活動與德國本土的音樂節有很大不同,我們的音樂節呈現的是一台臺綜合節目,重金屬與流行樂、電子樂與民族音樂並存。我們的音樂節是中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音樂節之一。9天時間裏,來自德中兩國的30余支樂隊參加演出,這樣的露天表演是獨一無二的。每晚觀眾數量可達2萬人,不需門票,不設坐席,現場氣氛熱烈,這樣的形式在中國是從來沒有過的。
請介紹一下舞臺設備。
我們與德國技術人員一起工作,使用的是德國技術。我們擁有一支出色的技術隊伍,他們能在24至48小時內搭建起一座能讓2萬名觀眾瘋狂的配備燈光和大螢幕的舞臺。我們把德國樂隊歌詞的中文字幕投射到大螢幕上,希望未來還可以把觀眾短信直接投影到螢幕上。
如何挑選樂隊?
我是藝術總監,由我來負責挑選樂隊,但肯定不是我單獨做決定。在德國,我擁有一個來自音樂産業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團,我向他們徵求意見,以確保節目的多樣性。重要的是,樂隊必須有現場表演能力,並且有承受能力。因為在中國現場演出還不是很普遍,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從容應對現場情況的樂隊。我們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他們再也找不到比我們流行音樂節的舞臺更好的進入中國的方式。
參加演出的樂隊是如何評價流行音樂節的?
演出之前所有的人都緊張得無以復加。像兩居室、七月、米雅或多柔這些樂隊,他們雖然都曾在世界或歐洲範圍內參加過上百場演出,但對中國的觀眾卻毫無把握。他們會問,觀眾會接受德文歌曲麼?觀眾會如何看待我的音樂?他們會喜歡我麼?這種緊張情緒會演變成為巨大的爆發力,每次都能將我吸引。因為面對陌生的觀眾樂隊能夠重新認識自己。演出結束後,樂隊對中國往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中國的興趣也大增。
請試舉一個德中合作的成功範例?
德國手風琴演奏家托比亞斯•艾雪和一位中國口琴演奏家剛剛一起灌制了一張CD唱片。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成果,但很棒。兩人已經在德國舉辦了十幾場演出。在更高的層面上,德中樂隊正在商議共同創作搖滾樂或歌曲,並到德國演出。
活動前三站的反響如何?南京、重慶和廣州的觀眾有什麼不同?
所有的觀眾都得到了同樣的享受、同樣的震撼。中國很少有這麼即興的現場演出,因為中國的現場演出文化與我們的不同。中國的現場演唱都要經過精心策劃,摻雜大量的卡拉OK元素。而我在舞臺上想展現的是音樂的現場性,即在這個時間、這個空間、面對這群觀眾所産生的音樂。這樣的音樂是一次性的,在經過策劃的演出中見不到。即時的現場音樂得到了前三站所有觀眾的認同。
舉辦這樣一場耗資巨大的大型演出有哪些挑戰?
讓我覺得很欣慰的是,中方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我從事這個行業已經20年了,熟悉可能來自各方的阻力。在這裡我們獲得了很高的自由度。對於中國的情況來説,我們在舞臺上所展現的部分音樂其實是很激烈的,比如多柔的重金屬樂,這已經很不尋常、很特立獨行了。我們的音樂感染了觀眾,他們隨著音樂起舞,釋放感情。在中國,這樣的表演和互動是全新的。我認為我們的流行音樂節會成為日後很多類似活動的模式,這令我很激動。
遼寧/瀋陽站的流行音樂節有哪些亮點?
我認為瀋陽站的亮點仍舊是多柔(Doro)。當然也有克雷(Klee)、卡拉(Kira)和恐慌(Panik),電子樂隊包括“Torpedo Boyz”組合和“你的僕人”樂隊,也有演奏重金屬的蘇達克拉樂隊(SuidAkrA)和將中世紀音樂與搖滾相結合的“極古”樂隊(In Extremo)。這次我們也邀請了年輕的樂隊,如“榜樣的男孩”樂隊(Vorzeigekinder) 和流行朋克樂隊(Popponk)。我們將展示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
從您個人的角度講,您最喜歡音樂節的哪些地方?
我個人最滿意的是我們在露天表演,能與觀眾直接對話。看到60歲的老奶奶、百萬富翁、拾荒者、年輕學生、警察和家庭主婦一同起舞,這很美妙。看到觀眾的熱情被調動起來,盡情釋放自己的感情,這對我來説是全部工作的高潮。
關於德中同行:
始於2007年的“德中同行”是一個為期3年的德中文化與音樂交流系列活動,由德國總統克勒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擔任監護人。到2010年,活動將分別在中國的6個大都市舉辦,核心活動是9天的露天音樂文化節。
第4屆“德中同行”將於2009年5月至6月在瀋陽舉辦,諸多中/德知名藝人和樂團將參加多場音樂盛事,作為受邀來華參加此次交流活動的音樂家無疑在音樂和文化上是具有鮮明代表性的。隨之將有數支參演的德國頂級音樂團體于6月抵京,並在北京音樂節最活躍的愚公移山俱樂部以及星光現場展示德國最新的現代音樂。
“歌德夏日音樂節”系列的目標是在北京為對德國音樂、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搭建一個優秀的系列平臺:以此獨一無二的活動形式聯絡中德文化界、媒體、經濟界代表、國際組織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