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音樂節的創始人兼負責人張帆
迷笛音樂節海報
新浪娛樂訊今年是迷笛音樂節十週年,十歲生日的迷笛音樂節卻第一次離開北京,前往江蘇鎮江舉辦。新浪娛樂採訪了迷笛音樂學校校長、迷笛音樂節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張帆。
新浪娛樂:今年“五一”有三個大型戶外音樂節在全國三地開辦,在音樂工業並不景氣的情況下,音樂節卻呈現一片紅火景象,您覺得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張帆:其實音樂節的爆發從去年長假就已經有所顯現,因為音樂節是一個健康的大眾娛樂方式的平臺,它是應該得到這樣的局面的。從2006年、2007年開始,音樂節的場面就開始越來越好了,企業、政府也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對音樂節給予了不少支援。
新浪娛樂:2009年迷笛音樂節移師鎮江,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張帆:今年年初,鎮江市文化局的局長秘書就給我寫了信,表示希望能夠把迷笛音樂節辦到鎮江去。他們已經對迷笛的影響力進行了跟蹤和研究,又逢今年建國60週年大慶,他們知道在北京辦大型活動的難度比較大。鎮江市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們對我説,這個舉措就是為了借迷笛的影響力,為鎮江打造城市名片,用青年人的文化與激情來帶動這座古鎮,讓全國的年輕人到鎮江去,了解鎮江、喜愛上鎮江。
新浪娛樂:這屆迷笛的經營情況怎麼樣,賺到錢了嗎?
張帆:沒賺著錢,基本持平,這次的音響燈光舞臺設備等等都是從上海運過去的,運輸成本高了一點。但讓我最有感觸的是觀眾的激情,這次音樂節的觀眾太讓我出乎意料了,他們能夠從頭至尾保持著極好的狀態,以前總是説“搖滾樂不過長江”,但這次我看到,不是的,不管在全國哪,年輕人對搖滾樂的熱愛都是一樣的。
新浪娛樂:音樂節是能讓流行音樂産業,特別是搖滾音樂起死回生的良藥嗎?
張帆:音樂節是音樂産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都是這樣,發唱片、各地演出、音樂節,國內的搖滾樂市場也越來越看重這個。樂迷買票,直接能看到藝人的演出,藝人為樂迷演現場,勞而有獲,這是非常自然、非常好,穩定度很高的産業模式。
新浪娛樂:能説如今的音樂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了嗎?
張帆:沒問題,音樂節已經是部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了,因為它是美好的、進步的、符合人性的。其實全國各地都應該有音樂節,規模可大可小,這是年輕人精神生活的一個平臺,不止北京,全國的年輕人都有權同聚在一個地方享受音樂帶來的自由、平等、快樂和宣泄。
新浪娛樂:迷笛一直受批文問題困擾較多,能介紹一下都出過什麼問題嗎?
張帆:對,迷笛的命運一向比較曲折。單説去年吧,所有的批文都已經解決了,從區文委、市文化局、國家文化部到消防部門的,全都批准了,北京市外事辦給所有國外樂隊的簽證函都已發出,國外樂隊簽證、機票也拿到手了,只差公安部門的批文。結果3、4月份,從西藏騷亂,到火炬傳遞,到國內抵制法貨,氣氛一下變得緊張了。臨迷笛開幕還有8天,公安部門找到我,勸説我們不要辦了,交涉幾次也沒有結果,最後只好服從大局了。
新浪娛樂:出過幾次狀況之後,是否也獲得了不少音樂節籌備過程的經驗教訓?
張帆:其實音樂節的前期準備很大程度上都是批文問題,要做大型演出確實需要比較完備的準備和預案。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待大型演出的安全保衛都是很認真的,批文很不容易拿到,在國外任何音樂節乃至所有大型群體活動的組織者都要和警察局進行細緻入微的溝通和耐心的協商,這確實是一個很費勁的過程。做活動的單位希望人越多越好,人多熱鬧,經營狀況好,而警方則希望人越少越好,人數越多出現問題的概率就越高,這是一對管理矛盾。解決這種矛盾,只能靠良好的溝通,完備的預案,向管理方證明你的音樂節的安保措施是完備的、安全的,而一般的有良好的安全記錄的大型年度活動都是可以被正常批准的。
新浪娛樂:迷笛音樂節的收入主要來自哪?
張帆:主要靠票房,其實一個音樂節最大的盈利來源就應該是票房,應該做到沒有贊助也可以略有盈利,贊助是錦上添花的事,不能讓贊助商的商業需求控制音樂節的發展命脈。迷笛一直是這個運作風格,永遠不做冠名,不要過分的商業推廣,捆綁的廣告也要嚴格一些,我不想讓迷笛變成商家的路演和展銷會,在這方面迷笛可以説“不”,因為我們有拒絕過份商業的實力。
新浪娛樂:音樂節的成本都由哪些組成?
張帆:太多、太瑣碎了,舞臺、燈光、音響,公安、消防、保安,運輸——尤其今年的運輸費用非常高,還有樂隊的演出費,樂隊、媒體、工作人員的交通住宿,場地的租金、環境佈置、舞臺裝飾,還有電費,我們今年的電費方面也很高,因為那個演出場地裏什麼都沒有,我們租了四台共1000千瓦的進口低噪發電車開進場地,還要鋪設電纜。今年還有土地平整費用,因為那塊場地不平,為了擴充場地,我們提前一個半月就進了場,幾臺推土機推掉了一個小山包。自然還有每一屆都免不了的宣傳費用等等。這次跟鎮江合作,文化局提供了大筆啟動資金進行支援。
新浪娛樂:籌備一屆音樂節都包括什麼過程?
張帆:從早期説起,包括和各方簽署合作協議、演出協議,和演出硬體提供商聯繫合作,向文化、公安、消防、工商、城管、衛生管理部門報批,走一套完整的手續。聯繫現場演出人員的住宿,這次因為鎮江市大飯店不多,所以媒體、工作人員、中外樂隊等等是分在4個酒店住的,管理起來就更複雜一些。還有演出現場的製作管理,每天結束時和場地方的交接,安排車輛運輸、泊車管理、還有音樂節全部結束時所有人員的回程問題,非常複雜,我現在説的內容可能只是二分之一的工作量。
新浪娛樂:這麼多事情,是否需要依靠一個團隊?
張帆:2005年我們註冊了北京迷笛演出公司,這個公司來運作迷笛音樂節的事情。製作迷笛的核心工作人員有50人,一半是演出公司的人,一半是迷笛學校的人,辦音樂節的時候兩個團隊整合在一起。
新浪娛樂:籌備過程的所有環節中,您覺得最難的是哪一步?
張帆:都難,沒有一步是簡單的,製作程式上的每一個環節你都要走,每一步都艱辛。但同時也要相信,按程式規規矩矩的走就可以,沒有難辦的事情,就象種糧食,很辛苦但最終會有收成,除非是全都準備好了,來了天災、來了不可抗力,這沒辦法。在咱們中國的合作協議範本裏,政府的作為或不作為都被視為不可抗力,和地震颱風一樣 —— 這在國外就是個天大的笑話,我們和國外樂隊和國外合作機構解釋這條不可抗力條款時對方怎麼也不明白,最後我急了,就告訴他們説:這是中國,怎麼著都是政府説了算!
新浪娛樂:您認為音樂節會是一個有持久力的東西嗎?
張帆:肯定有持久力,因為音樂節是順應人類普遍的健康心態的,人們的渴求夥伴的心理、彼此溫暖的群居本性,在音樂節都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和放大。人們通過音樂節這個大的自由平臺溝通彼此、友愛八方,真正做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個平時很孤獨的人,來到了音樂節,聽到了他喜歡的音樂,見到了與他同樣被這些音樂打動的人,找到了他的同類,這都是他平時的生活裏沒有的,他一下就在這裡被打開了,感動了自己也感動著別人,燃燒了自己也引燃了同類,這種四海兄弟皆同心的感覺是非常美妙和可貴的,也是我們現在的彼此傾軋的商業社會裏所嚴重稀缺的。
這次我們在鎮江第一次建立了 “迷笛營”,一個真正意義的露營區,幾百頂帳篷瞬間充滿了營地,雖然那裏有的地面特別硌,好多人説跟睡搓衣板一樣,但還是要睡在那裏,因為那裏的氣氛太好了,大家彈琴、唱歌、跳舞、喝酒、講恐怖故事、聊天、作遊戲,特別原始、特別烏托邦,那種氣氛,是非常容易打動年輕人的,那是非常自然的一種心理需要。在國外,人們都説沒有露營區的音樂節就不是真正的音樂節。
新浪娛樂:作為國內音樂節的創始人,您對音樂節這一産業的前景持什麼樣的態度?
張帆:音樂節在國內的前景肯定會越來越好,這毋庸置疑。我在鎮江看到有的年輕人,從第一支樂隊到最後一支樂隊,他始終都保持著高昂的狀態。這説明外地觀眾非常需要音樂現場,那種燃燒的狀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覺得全中國的年輕人都是一樣的,你給他們真實的感動,他們會給你成倍的情感回報。要把音樂節發展的更大,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問題,所有音樂節的主辦方都要認真注意這個問題,除此之外我對音樂節的發展一點擔憂都沒有。
新浪娛樂:目前對2010年的迷笛有考慮了嗎?
張帆:有了鎮江的成功經驗,已經有很多城市跟我們接觸了,現在透露一些,明年有可能在三個城市先後舉辦迷笛音樂節。國外有大型巡迴音樂節的成功例子,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全國巡迴的大型音樂節,中國現在的音樂節數量太少了,一年要是有幾十個音樂節,那這個國家就更有人味兒了。
劉陽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