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專心與舞臺喜劇 (資料圖片)
自從陳佩斯從小品舞臺和電影中“消失”以後,觀眾對他的印象已經定格在“吃麵條”、“配角”、“小舅子”等陳小二似的小人物上。昨天(5月11日),來石家莊為舞臺喜劇《陽臺》召開新聞發佈會的陳佩斯,依然是光頭,眼角上卻多了很多皺紋,下巴上的鬍鬚都是白色的,55歲的陳佩斯有些發福,乍看起來很像他的父親----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
觀眾抱怨説電視上見不到陳佩斯,可陳佩斯一天也沒有和觀眾分開過,他在自己開創的舞臺喜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離開了央視春晚的大舞臺,陳佩斯把自己的喜劇舞臺經營得有聲有色。2002年他曾經帶著《託兒》來到過石家莊,事隔7年,《陽臺》即將在石家莊上演,陳佩斯説,五十知天命,現在他的每場演出都感覺是在和年齡和生命掙扎。
(採訪前,工作人員悄悄告訴記者,不要問央視春晚的問題,陳佩斯對這個話題始終不願多説。)
■來石家莊演出是給家鄉父老彙報
《陽臺》早已在全國巡演了4年,籍貫邢臺的陳佩斯稱這個時候來石家莊演出是給家鄉父老彙報演出。《陽臺》最想告訴觀眾的是:非理性的生活方式會導致滅亡,觀眾會在快樂中感悟到這一點。觀眾看了《陽臺》的故事會感覺很熟悉,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包二奶、婚外戀、家庭矛盾……陳佩斯把這些都歸納為非理性的生活,“人經常會忘乎所以,都會有非理性的時候,在理性人的目光審視下,這些就是喜劇。”陳佩斯説,看喜劇就好像看到了自己,他經常看著看著自己就笑了。《陽臺》雖然説的是沉重的社會危機,但仍心平氣和地用喜劇的方式理性地展示給觀眾,讓觀眾看後各有所得,感覺到快樂。
■工作重心全在舞臺劇上
《陽臺》的新聞發佈會來了很多熱心觀眾,他們都是陳佩斯的鐵桿粉絲。觀眾反映,他們在最容易接觸到的媒介———電影、電視上看不到現在的陳佩斯,他們希望陳佩斯能夠重回小品舞臺和電影大銀幕。陳佩斯聽後很感動,但仍堅定地表示,他的工作重心還是在舞臺劇上。哪怕是觀眾希望把《託兒》、《陽臺》拍成電影,陳佩斯都委婉地表示不太可能。“把它們拍成電影,用膠片讓它們走向觀眾,我也省事了。但舞臺藝術有它特殊的魅力,拍電影做不到,它不能跟著觀眾的呼吸、脈絡向前走。舞臺藝術是種享受,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錯過的和觀眾的享受,其他藝術門類都不能比。”陳佩斯説自己拍電影收成不好,就好像有觀眾問他為什麼老是留光頭,“是因為自然條件不好,土地貧瘠,糧食欠收,後來索性不種了,就跟我做電影一樣,欠收不種了。”一席話讓觀眾大笑不止。
■石家莊演出市場在起步
曾經帶《託兒》來過石家莊,陳佩斯對石家莊的演出環境有所了解,這次《陽臺》上演,他表示信心倍增,因為他親身感受到石家莊的演出市場在起步。陳佩斯告訴記者:“市場運作對大家來説還是不習慣的事,尤其是文化市場。大家看慣了生産隊式的街頭演出,無償看演出,首長坐中間,老百姓坐兩邊。現在不一樣了,老百姓不習慣自己買票,文化消費的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一些社會特殊階層要票要慣了,覺得買票看戲是件沒面子的事,好像買票就成了普通人了。甚至有的人為了要票,請客吃飯花的錢比票錢還貴,要票、贈票都是對市場的破壞。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漸漸適應了市場運作,石家莊也有所改變。”陳佩斯不僅擔任著《陽臺》的編劇、導演和主演,還對這臺戲的市場運作很有一套看法。《陽臺》沒有轟炸式的宣傳,靠的是口碑和口口相傳,陳佩斯説他從來不欺騙觀眾,文化産品更要靠誠信。
有位觀眾專門從邢臺趕來見陳佩斯,這位觀眾表示,《陽臺》來石家莊演出的機會不多,去邢臺演出的機會是不是更少?陳佩斯否定了這一觀點,並表示很快邢臺這樣的城市也會有《陽臺》等舞臺劇出現,他告訴這位熱心觀眾:“我以前以為文化市場就是集中在江浙一帶,沒想到今年春節前後《陽臺》在廣西演了,一直演到很北的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有人運作,有人行銷。我過去只管做不管銷,就跟過去農民種地不管往外銷一樣,現在變了,市場行銷很關鍵。做這個戲得有人接手,像旅遊,趙州橋不就是走道的地方嗎?現在也能賺錢。現在我才發現文化是需要慢慢建立的,我相信時間不遠了。”
■在苦難中學會快樂
年至55,陳佩斯早過了四十不惑的年齡,但他還有很多不明白的事,陳佩斯説他是在1999年左右,才窺探出點門道,決定在舞臺喜劇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真是這樣,五十以後,身體條件不允許了,很多演出都是掙紮在演,喜劇是快節奏,不能有一丁兒點閃失,我每次演出都會出很多汗。我現在是跟自己的年齡和生命在掙扎著做這些。”本報記者侯艷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