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峰:是,你説的非常對。民營美術館有兩大困境,首先沒有一個健康有效、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可借鑒。其次,資金是一個短板,董事會在討論未來的規劃過程中,可能只是鋻於董事長個人的魅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董事會可能願意支援你在未來五年內的規劃,但是五年之後怎麼辦?美術館的資金渠道、資金鏈充分不足,導致了吸引贊助方面也是有限的,而且一些民營美術館不想得到更多的贊助,他們害怕資金的介入會改變美術館的發展方向,美術館的原股東也怕資金的介入會消弱自己的話語權,久而久之導致資金注入非常有限。也有一些資金贊助過數次之後,並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回報,比如免稅制,這也是最直接的。由於國內並沒有一個相關的政策,而且民營美術館多位個體的,這就導致企業贊助美術館時,最後所有的資金都流向了個體,這也是資金鏈經常會出現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當美術館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收場租,收場租意外著美術館就比較帶有商業性。因為一些好的展覽是不用交場租的,只有一些比較差的展覽交場租,其實這是一種殺雞取卵的運營當時,對美術館的發展是很不利的。比如,上海的龍美術館有龐大的資金注入,開館搞的活動風聲水起,但以後怎麼辦?蓋一個美術館非常容易,經營一個美術館就非常難了,因為一個美術館雖然很小,但它是一個社會、一個城市的門面。比如美術館要搞收藏,要有長期的展覽、有交流活動、有自己的藏品展,對自己的藏品進行學術研究,還要有系列的公共教育與推廣活動,而且公共教育與推廣活動是美術館與市民接近的良好機會,而且還要有藝術講座,這一系列完全是非營利的,對於一個美術館該怎麼去承受?這都是一系列的問題。
現在大家一窩蜂地上美術館,當有人跟我説他要建一座美術館時,我經常是給他們的想法“滅火”。我説你做美術館究竟想要什麼,假如你想買畫可以直接到拍場,也可以嘗試做收藏。一些人還跟我談什麼文化理念和藝術追求,我往往會一針見血地問他做美術館是不是為了更好地賣房子。我經常告誡他們做美術館是不掙錢的,用內行的話它是燒錢的,你燒得起嗎?2006年,東宇美術館大概以六百萬打包價把一批作品全賣給了宋莊的李冰,07年上半年,張曉剛的一張作品在美國拍賣行上就拍出了97萬多美金。而東宇美術館裏的收藏不止張曉剛的一張作品,但他的一張作品就把所有的投入全部收回來了。
第二撥浪潮當中就有石家莊當代藝術美術館,北京也出現了很多美術館。這些美術館在經營的過程當中,始終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開始將投資的渠道放在了做私人美術館、私人博物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陶醉在一種名聲當中,比如説經常有人炫耀這是我的美術館,但是你做的美術館究竟的目的在哪兒?你想通過美術館來吸金、上市是不行的,比如今日美術館就遇到了今天的問題,頻繁地換人就是想把今日美術館推到上市。其實今日美術館的經營模式是不可複製的,因為北京有中國美術館,民營美術館中有今日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展不了的作品可以拿到今日,但在其他城市就形成不了這種態勢。在這種情況下,現實會和當初美術館能給帶來巨大收益的幻想之間,形成一個很大落差,你會突然覺得美術館是一個包袱。美術館的硬體設施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比如有沒有像樣的庫房,庫房有沒有恒溫恒濕設備,有沒有一個專業的工作管理團隊,有沒有長年累月的展覽資金。大家可能只會看到美術館何等光鮮,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就能體會到那份痛楚,每天的水電費、取暖費、員工工資、基本展覽費、基本場館搭建費、作品運輸費等都要有所保障,一系列問題的背後,民營美術館就暴露出來種種不足,美術館動一點都是要花錢的。但是對民營美術館來講,花一筆錢要有收入和回報,你回報在哪兒呢?展覽的運費、保險、宣傳、研討會、嘉賓往返路費等等,一個展覽動輒幾十萬。美術館得到的最大回報其實是象徵資本,而不是實際的資本。比如在今日美術館做展覽,大家就覺得你是在一個非常好的場館做展覽,但並不能給美術館帶來一種實際的效益,也不能給藝術家帶來一種實際的收益,因為藝術家在那兒並不賣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