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林闡述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9 17:13:43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將於6月拉開大幕,中國館主題“變位”揭曉的同時,“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也陸續公佈。目前,所知曉的平行展已有3個,分別是王林策劃的“未曾呈現的聲音”、黃篤與楊心一策劃的“放大”和喻高、張瑋策劃的“心跳”。平行展“扎堆現象”在網路上引發熱議,質疑的聲音也隨之涌現:威尼斯雙年展已然變身中國藝術家的舞臺?藝術家斥鉅資自掏腰包“登臺表演”意義何在?“扎堆現象”會否拉低雙年展門檻等?為此,記者採訪了雙年展平行展其中之一的策展人王林:

其實展覽數量與往屆持平 並未扎堆

記者:對於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扎堆現象”,外界産生了很多質疑之聲,您作為其中一個平行展的策展人對此現象有何看法?

王林:平行展本來就是全世界自由策展人申請的展覽,中國因為當代藝術創作比較活躍,有比較多的策展人去申請,其實是件好事。也不是今年特別多,上一屆就有好幾個平行展是中國的,只不過規模大小不一樣。因為平行展是根據你的展覽場地來申請,有大有小,有的是個人展覽,有的是規模很大的展覽。就數量而言,與上屆不相伯仲,因此所謂的“扎堆現象”並不存在。

記者:平行展和週邊展是一個概念嗎?

王林:不是一個概念,週邊展跟威尼斯雙年展沒有關係,是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自己去操作的展覽。平行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正式組成部分,得到了雙年展組委會的正式授權。可以使用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Logo及智慧財産權,因此平行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正式組成部分,與主題展和國家館展是同樣性質的,具有平行的價值,是同樣重要的組成部分。

平行展為自由策展人開闢生動舞臺

記者:您是如何定義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的?

王林:平行展為民間的自由策展人開闢了一個及時地展示當下藝術的生動、活潑的面貌的一個舞臺。

原來威尼斯雙年展只有主題展和國家館,主題展是由他們聘請的策展人來做的,策展人有自己的思路,國家館是由各個國家自己來完成的,所以有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要求。而平行展作為近些年來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展覽方式,開啟了另外一個舞臺。這個舞臺向全世界自由策展人開放,強調其非盈利性,學術性和原創性,這些都是平行展章程所強調的內容。

對中國大陸來説,平行展為民間提供了一個通向威尼斯雙年展的渠道,因為它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正式組成部分。民間的策展人通過自己的申請,到威尼斯雙年展上去展示作品。這些程式要經過組委會的審批,上一屆是五千多份申請,批准了一百多個展覽,這一百多個展覽當中有幾個是中國藝術家的展覽,這也很正常,因為中國人多,這麼大一個國家,包括台灣、澳門、香港,還有大陸。我覺得威尼斯雙年展就是一個國際舞臺,而且在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很有必要在國際舞臺上去自主性地展示自己的藝術創作面貌。

希望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複雜且豐富的真實面貌

記者:平行展的流程是怎樣的,請從前期申請到後期呈現等方面談談?

王林:首先是去年11月向組委會提交展覽計劃,包括展覽主題、藝術家、組織方式等,大約在二月份,組委會把申請計劃批准與否給出答覆。如果批准了,就可以開始準備了。但是在之前必須要準備好場地,所以平行展工作起來也有很多的麻煩,一方面要提前準備場地,一方面又在等待批復,如果展覽規模大還要準備很多的事情。這些準備如果沒有拿到批復就等於白準備了,所以如果展覽規模較大的話,時間相對而言是比較緊張的。

這其中有幾個重要的程式,一個是最後要向組委會申報參加展覽的所有藝術家名單,還有對駐外出現作品的申報和批復。此外,畫冊的設計,廣告、平面等的設計,專門會有一個平面設計委員會來確認是否達到他們的要求,通過後,他們才會給你發函,在你所提供的這些材料上面准許使用威尼斯雙年展的Logo。

大家都知道威尼斯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在這裡做展覽耗費是很大的,包括展場的佈置,運輸等等,都要有一整套的準備。此外,工作量也是超負荷的。説起來簡單,實際操作中就很麻煩了。

展覽5月29-31日為預展,6月1號開幕,大概持續半年時間。這期間,你也可以組織一些論壇等學術活動安排。

記者:場地是自己去找嗎?還是怎樣?

王林:我是去年8月份找的場地,必須要自己去找,而且要是威尼斯雙年展允許用來做展覽的場地。我之所以做了兩次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以後又去做,其實主要是想做一個有規模的展覽。

正好今年有一個機會,我找到了一個軍械庫的展場,義大利軍方正好今年把這個倉庫拿出來交給了威尼斯政府,這個地方是第一次正式拿出來做展覽。位置非常好,就在軍械庫裏邊,在中國館,主題展,義大利館的對面。要知道,在威尼斯做展覽位置非常重要,因為有一百多個展覽,位置夠好,參觀的人夠方便,人數才會多,做展覽總是要人去看的嘛。

這個場地非常的不錯,它曾是一個放軍火的倉庫,空間很壯觀,而且很漂亮,就是我們通常説的LOFT空間,非常適合做當代藝術的展覽。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場地,我就向他們要了四個大的空間,將近有五千平米。

為什麼我要去做這樣規模的一個展覽呢?其實我是這麼想的,中國當代藝術在歐洲,在西方,在海外的呈現,其實在過去一些年陸陸續續通過海外的策展人,通過海外資本的推動,還有官方的展覽等等,都有所呈現。但坦率地説,還是非常不夠。

在歐洲學術界也好,藝術界也好,媒體圈也好,甚至於他們的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了解還就那麼幾個人,幾件作品,幾個符號,顯得比較零碎,比較片面而且相當的符號化和樣式化,我個人覺得我們需要做或者説我想做一個比較有規模的展覽,帶有一定的整體性,但是更具有個體性,帶有一定的歷史性,但是更具有當下性,來展示中國當代藝術複雜而豐富的真實面貌。

中國當代藝術其實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面發現的文化現象,這個文化現象取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到當下的這種全球化語境當中,它有這個資訊背景;另外一個,中國社會的開放使中國當代藝術在和國際交流時有了一種可能,也有了自身發展的一定的空間。所以我覺得國際交流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動力,同時也是它發生的一個誘因,我們要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朝著一個比較健康的、良性的,更有學術性和品質感的方向發展,其實是離不開這種國際交流的。

這種國際交流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什麼要説到這個新的階段呢?如果説過去還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他者化選擇的結果,那麼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更加自主性地去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成就和創作的面貌,這種展示不僅僅是展示,同時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因為只有在這種國際雙向的,互動的交流當中,中國當代藝術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而民間的交流管道尤其重要,文化永遠都是屬於民間的,所以我非常看重威尼斯雙年展這樣一個重要的國際展覽上面有平行展這麼一個屬於民間的管道和平臺,我認為它對中國當代藝術非常重要。

記者:您是不是在更早之前,就有一個大的思路、想法,想做這樣一個展覽?

王林:上一屆我策劃的是一個十五位中國藝術家的展覽,後來又做了一個中國藝術家和西方建築師的對比展,通過這兩個規模不是很大的展覽,是我在威尼斯策展經驗的一個嘗試和積累,因為我在和西方學術界,藝術界,和他們的媒體、公眾的接觸當中,發現剛才我説的那種情況,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我覺得在威尼斯這個舞臺上應該有一個比較有規模的展覽,來帶有一定的整體性,呈現比較豐富的一個面貌,讓人們看到,改變西方的參觀者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一般印象和固有的看法,使他們可以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狀況有一種給他們提供感知和感受真實狀況的一個現場。我個人覺得很有必要,所以就謀劃了這個事情。至於怎麼看,讓別人去評價吧。做展覽就是做事,做了事以後別人總有評價的權利、批評的權利,聽聽別人怎麼説也挺有意思的,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我都非常願意傾聽,開腔了至少證明這個事情是受人關注的。

盡力做事展覽成功與否留給他人説

記者:這種國際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在展覽中做一些反饋調查,口頭或者是問卷式的,應該有很多志願者願意加入到其中。

王林:你這個建議很好,這樣的調查我想會很有意思。如果你願意我們到時候聘請你專門做這種調查,如果你能在威尼斯呆六個月的話。(笑)

記者:那麼我們怎樣評判一個平行展的品質,影響力以及成功與否?

王林:每個策展人都想把自己的展覽做好。策展人儘自己的能力,從策展思路,組織方式,跟藝術家的合作,跟組織機構、主辦單位、主辦機構的合作等方面協調,扮演類似導演的角色。作為展覽的協調人,他是組織者,同時又是博弈者。因為要實現自己的理念,需要跟各方面的力量磨合,也有很多的妥協。我覺得策展人應該堅持自己的策展理念和對於藝術把握的品質。

這個因人而異,其實對我來説做一個展覽,我會想方設法或是盡力而為,把它做得盡可能好一點,因為我們要對得起參展的藝術家,也要對得起遠道而來的參觀者。至於展覽做完以後它的意義,更多的應該是讓別人去評價。

于我而言,此次的“未曾呈現的聲音”,就是要自主性的把中國當代藝術複雜而豐富的真實面貌,真正的呈現在前來參觀的每一個觀眾的面前。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盡力了。而且我覺得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中國策展人,到威尼斯去。

記者:現在畫冊和其他方面的準備情況如何?

王林:畫冊正在做,主要還是作品運輸這些事情。展覽的新聞發佈會大概在4月中旬的時候開,我們先把事兒做在前面,準備的差不多了,再給美術界和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做一個比較正式的,詳細的,認真的交待。

記者:王老師您對今年中國館這塊了解的多嗎?

王林:我聽説了,但是沒有怎麼了解。我也期待他們做成一個比較好的展覽,今年的參展藝術家和策展人我都覺得非常不錯,期待他們的展覽做得更好一些。

國家館有一套國家館的程式,這一套程式我非常的不熟悉。它其實也是威尼斯的一個展覽而已,我們要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在威尼斯所舉辦的展覽。在威尼斯這樣一個國際平臺上,最重要的不是國家概念,而是藝術的概念。   李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